向敏
摘要:當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對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充分應用,使其作用和影響得到有效發揮,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在本文中,闡述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關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效途徑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一種能打破常規、創造性使用教材,并充分有效地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新型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能有效強化數學知識與小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進而以學生所熟知的情境組織課堂教學,使小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調動,進而促進其數學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得到相應的提升。本文將根據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進而以此為依據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立足學生生活實際,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對于數學知識來說,主要來源是生活,在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所以,對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充分應用是非常必要的,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進程,并且有著具體表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于小學生思維來說,主要是形象思維,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很大的興趣,在此條件下,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將抽象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對數學的生動化、形象化等特征進行充分體現,由此,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行充分激發。其二,可以使小學生在看待周邊事物的時候,更加客觀,有利于其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的培養。
二、開展生活化活動
實踐活動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能夠利用實踐活動將數學課堂教學搬離教師,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到相關的數學知識。通過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除了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夠提高其利用學術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本身的數學品質。所以,生活化活動的開展能夠充分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實現玩、學、做三方面的統一,從而幫助小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和生活兩者間的關系。例如,在《買鉛筆》這節教學內容當中,當對此內容講授完成以后,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在放學之后和家長一起去買鉛筆,并在家長的幫助下,對整個買筆過程進行記錄,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來訓練學生的加減法能力。通過此次實踐,學生們能夠清楚了解數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從提高自身在數學上的學習興趣。
三、將相關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系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是比較突出的,教學環境的愉悅性也是比較差的,與此同時,小學生的心理有著一定特殊性,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不能夠集中,所以,對于教師來說,需要認真對待數學教學,對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環境進行充分應用,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教學中。要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必須要腦手共用,那么,要實現此目標,就需要將相關理論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完成知識內化。舉例來說,當開展《數據收集和整理》這方面的教學的時候,可以將日常生活作為主要著手點,鼓勵學生在校門口調查過往車輛數據。與此同時,發揮自身引導作用,讓學生對調查的數據進行總結和整合,用圖表的方式表示出來。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同時,在生活中體現教學。
四、實現教學實踐的生活化
當教師對數學活動進行設計的時候,將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久而久之,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方法和規律的價值。當開展數學操作學習活動的時候,可以對環境材料進行充分應用。在提供這些材料的時候也有著兩點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一,充分應用學生熟悉的物品,由此,對學生的數學操作活動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其二,創設教學環境,在此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計劃和目的,為學生提供幫助。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保證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意義。在課堂中,需要為生活情境的直觀性和形象化提供重要保障,由此,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發現,對其中存在的規律深入探索。
五、促進全面人才的發展
運用生活情境模式來開展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模式那種枯燥乏味的單一性的模式。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更是改革和一種發展。教師改變了過去只重視成績的教學目標,以強硬的“填鴨模式”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教學理念,將生活中的情境運用在數學教學上,把生活中的事物與數學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著重培養出全面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全方面的人才。情景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讓學生能夠把數學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學生在生活中更加有興趣地去發現并去解決數學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數學學科神秘抽象的面紗掀開,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數學所帶給人們社會生活的巨大作用。讓教師從一個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角色轉化為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
六、實現課堂生活化,使學生充分應用數學知識
對于教師來說,要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需要對相關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在對多種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和營造課堂氛圍的時候,可以同課程內容的編排相結合和聯系,將小學生的身心特征作為重要依據和參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選擇更加直觀和具體的游戲等教學方式,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設置,對學生的內動力有效挖掘,實現知識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轉變。舉例來說,學過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爸爸買回來十個蘋果,要把這些蘋果分給家里五個人,而且要非常均勻,那要怎么分?在經過了討論之后,使他們將知識應用于生活。通過對此課堂情境的創設,一方面能夠對實際生活進行最大程度還原,使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使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強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總之,通過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進行相應探究,從中發現,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是人們的生活。教師應該經常鼓勵學生,讓其積極、主動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與此同時,對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充分應用,由此,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和處理,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其數學成績和水平得到相應提高。
參考文獻:
[1]賈振達.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考試周刊,2003
[2]杜榮興.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考試與評價,2010
[3]黃小靈.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