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琴琴
摘要:長久以來我國農村相對落后的經濟政治體制和文化教育氛圍使得農民在政治參與方面的意識普遍較淡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進度較為緩慢。而在民主政治國家的建設進程中,提升農村農民群體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提高農民政治參與能力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斷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文化傳播方式,國民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得到了有力地提高,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農民群體在政治參與方面的素質卻未達標。故本人試圖從分析這種政治參與淡薄問題的成因和現狀,進而就探討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和途徑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基層民主;農民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對策與建議
引言
現代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農民的政治參與問題,同時農民的政治參與也是公民的政治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農民的政治參與對農民的生產生活以及整個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基礎性意義。
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到了要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中國農村觀察》、《社會主義研究》、《理論探索》等學刊都紛紛對此發表出了相應的研究文獻。部分學者對農民政治參與現狀研究的總體結論是:農民政治參與狀況較以前有極大進步,但由于農村社會文化的相對落后使得其政治參與態度冷漠,政治參與意識淡薄,故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信息化的大背景使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提高我國農民群體的政治參與意識就成了提升政治民主程度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現狀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與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使得農民的民主意識增強,政治參與意識不斷上升,主要表現在農民群體在諸如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村民自治等制度化政治參與等活動中參與程度的提高。然而我國農民群體政治參與仍然存在較多缺陷與不足,主要表現在:
1.農民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參與狀態并存。在標準的制度化政治參與形式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農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比如越級上訪、游行示威等活動中參與程度也有所上升,主要表現在小團體的參政議政。“在現階段中國農村村民自治運作中,村民公共參與的非法結構和非制度化參與呈現出增多的趨勢”。[1]構建基層民主政治制度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有賴于依法、有序的政治參與,然而當農民群體的自身利益未能通過制度化參與方式得到有效解決時,他們就會采取比較極端或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比如2014年河北農民馮鎖金在中南海周邊地區越級上訪,并給中央領導人郵寄信件而被刑拘的事件,就體現了部分農民對于制度化政治參與認識的缺失。
2.農民政治參與熱情與冷漠態度并存。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的農村地區中,農民群體的政治參與狀態也參差不齊。農民政治參與熱情高低與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在經濟政治文化相對發達的區域,農民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對于政治政策的理解和參與熱情都相對較高,而在欠發達地區,各項參與指標都要低一些。不難理解,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群體在自身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訴求上比政治參與訴求更為迫切,當他們的正當政治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們通常表現為無動于衷。
3.農民主體政治參與能力欠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我們鼎力扶持的農民依舊屬于政治弱勢群體。農村相對城市來說經濟文化條件落后,農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政治參與方面沒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且農村主要是基層民主自治,政治參與管理不善等問題較容易出現干部腐敗、農民政治權利受侵害等現象。
二、我國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成因分析
我國農村政治參與狀況相比過去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缺陷。本文試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簡析影響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因素。
(一)影響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政治因素。
農民群體的政治參與問題應當屬于基層民主建設層面的概念。在基層民主建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村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年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加之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至少在制度和理論的層面上,我國農民基本上實現了政治權利的平等。
但實際上,在相關政治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由于基層村民自治制度的不規范運行,基層政治權力常常被小部分人直接操縱,在基層民主選舉中徇私舞弊,欺騙農村群眾,進而損害農民群眾的利益。加之農民群體受到政治權力阻撓無法對這部分基層權力擁有者的政治行為進行合法的監督。迫使權益受到侵害的農民以小群體、小集團的形式用一部分非制度化參與的形式,例如信訪等表達自己的政治利益訴求,而當訴求無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會損害他們的政治參與熱情。
(二)影響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經濟因素。
亨廷頓認為,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政治參與的擴大,造就參與基礎的多樣化,并導致政治參與代替動員參與并且“高水平的政治參與總是與更高水平的發展相伴隨,而且社會和經濟更發達的社會,也趨向于賦于政治參與更高的價值。”[3]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持觀點一般:政治社會所表現出的種種社會事實,其產生及發展的動因都根植于經濟社會。可見公民的政治參與水平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社會經濟程度越發達,公民政治參與程度越高。
而我國農村經濟雖然在社會主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獲得了明顯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召開以來,脫貧攻堅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絕大部分農村是落后于同時期的城鎮地區。農民群體的政治參與意識、能力以及條件都無法與相對富裕的階層相比較,參與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影響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文化因素。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歷史文化傳統的大國,正是傳統的封建政治文化使得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強。農民群體沿襲了歷來就有的崇尚政治權威、畏懼統治階級、政治參與意識淡薄的思想狀態。而且農村長期落后于城鎮的教育水平使得他們缺乏對自身合法政治權利的維護意識。他們長期形成的“人治高于法治”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缺乏正確的政治觀,以至于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不能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來表達意愿,進而造成政治合法參與狀態的失衡。
三、解決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路徑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穩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動權。同時,亨廷頓也指出,“在現代社會里,政治參與擴大的一個主要轉折點是農民開始介入國家政治,因此,這些國家政治穩定的關鍵就是能否動員農村民眾在承認現存政治體系而非反對它的條件下參與政治。”[4],在合理合法的條件下擴大農村群體的政治參與是擴大基層民主政治基礎,維護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政治層面的和諧穩定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擬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來探討一下解決該問題的對策和可行的途徑。
(一)改善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政治途徑。
雖然我國在保證農民群體政治參與合法權利的制度和理論層面上都有了相對完善的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許多不足,可從以下兩方面考慮改進:
首先,從根本制度層面上講,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基層的國家權力機關,與農民的政治權力實施密切相關。相關機構應當完善選舉制度,擴大農村不同利益群體參與政治的范圍,拓寬農民參政議政的渠道,使其利益訴求得到有效表達,其合法權益得到有效實施。
其次。從一般參與機制層面來說,我國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建設還不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等體制實行起來沒有預計的那樣順暢。為了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促進其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并且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體制創新,例如兩票制、浙江溫嶺模式等。也可以通過推廣村務公開制度、信息反饋制度等來提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要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政治參與機制,提升農民自主組織化的程度,才能真正地體現“民主自治”。
(二)改善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經濟途徑。
要想提高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度,首先要鼎力扶持發展農村經濟。
首先,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應當深化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極大地阻礙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與城鎮齊頭并進的步伐。相關機構應該積極響應扶持“三農”的政策號召,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農村建設的資金、信貸支持,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依照經濟規律促使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要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當公民出現基本生活困難的時候,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幫助,使其能夠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農民基本生活得到相應保障時,其政治參與度也會相應提升。
(三)改善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文化途徑。
“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因為有健全的認知技巧,學歷高的公民政治關心程度也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著教育和政治參與的關系。”[5],首先要關注的是通過提升教育質量來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我們所要大力弘揚的現代政治文化,諸如平等觀念、自主意識、參與意識等概念需要社會公民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政治素質。我們必須通過普及教育和進行系統的政治參與教育,來提高農民群體政治參與積極性。
其次,要對農民群體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維權意識。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農民常常從自身利益出發去思考和參與實際。通過對合法政治權利的普及宣傳,使農民認識到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給自身帶來的利益,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政治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盧福營.論村民自治運作中的公共參與[J].政治學研究,2004(1).
[2]李保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3][美]阿爾蒙德、小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決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