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汝
摘要:隨著技術的發展,教育模式不斷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關注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革。但是,對于新技術的追求不應該止于一時的追風,思考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常態化應用,研究新技術的應用效果更值得一線教師關注,這既是對教育教學形式變革的深層思考,更體現了對新技術的尊重。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應辯證看待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筆者結合多年的數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信息技術課堂數字化平臺的常態化應用幾個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常態化;策略;教師隊伍建設;資源建設;資源管理;內容組織
一、學校在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過程中的問題
“常態化”是Stephen Bax在《給技術以恰當的定位》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將技術視為許多資源的一種,“常態化”意味著使用者在非常熟悉該技術的基礎上,對技術的使用習以為常,體現了應用者對技術應用的熟練程度。筆者認為,關于常態化的研究應該是建立在應用效果研究的基礎之上,經過反復修改,再推廣應用的循環過程。但是從筆者所經歷的數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經驗,真切感受到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的艱辛。當前,信息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信息化在政策、口號上轟轟烈烈,而實際上技術教育教學常態化應用卻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不少學校仍存在很多的普遍問題。
(一)公開課轟轟烈烈,家常課門前冷落,在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策略上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校校通工程后各校的硬件配置和軟件使用都大為改善,教師們也都練就了一身本領,只要公開課需要,任何課堂都能用上信息技術,而在平常的教學中,卻鮮見自覺應用信息技術。
(二)對如何應用信息技術理解不深,培訓目的模糊不清。不少學校在培訓教師如何制作課件上花了不少精力,最后卻發現這條路不利于我們的教學改革。其實,很多技術性的學科教師,多數是靠自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才走上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之路的,對信息化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的實質,則是在實踐中感悟的。而教師培訓多數從如何掌握技術的角度去思考,很少考慮到從教與學的角度去研討。因此,在應用隊伍的建設上,也出現了看似轟轟烈烈,實際收效甚微的現象。
二、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應辯證看待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
雖然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第一,推進應用常態化需要確認應用是否正確,否則適得其反,不如不推進。當前很多信息技術應用看似很美好,其實并沒有引起教育教學的實質性改變,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加重了應試教育的壓力。適得其反的信息技術應用不但不要常態化,最好還要限制和控制其發展。因此,信息技術應用一定要通過“實驗一典型一區域”的模式慢慢進行驗證后再實現常態化。第二,推進應用常態化需要考慮教師的適應性。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環境、能力等影響因素,單一粗暴地通過行政手段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南橘北枳現象一樣會出現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之中,不考慮文化因素、條件因素和人的因素,信息技術應用推進只能將好的東西變壞了。第三,推進應用常態化需要辯證看待常態化本身。常態化也是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就如同當年推動計算機輔助教學時,最初很多人反對課件,慢慢地很多教室都有了投影機、電子白板等設備。如今,有了未來教室、平板電腦等新型信息技術,我們又需要再推動新型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所以從動態角度看,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永遠在路上。
三、信息技術課堂數字化平臺的常態化應用策略
在教育信息技術學專業領域,對數字化學習平臺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平臺的升級換代,對于平臺的應用研究應該更關注其給應用者帶來的福利。能否進入常態化應用,要解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需要區域推進,發揮群體作用。在推進過程中,究竟是借鑒經驗、一步到位式地動員,還是遞進式地推進,首先從教師隊伍建設上著手,形成金字塔式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師資隊伍,通過不同層面的教師與不同形式的應用共同作用,來尋找可操作的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融合的整合方式。
(一)教師隊伍建設
以眾多教師為群體的應用隊伍,是金字塔式應用的基礎隊伍。對于這個群體,更多是考慮進一步完善現有教學設施,淡化對信息工具使用形式的評價,讓信息技術成為他們肯接受的、習以為常的工具,從而形成強大的應用群。在第一層基礎上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成為中間層,他們扮演的是技術骨干與應用骨干的角色。對這部分教師要在評價上給予肯定,并加強教學理念與應用形式的培訓,以使應用向更高層次發展。由區域內少數優秀教師組成的骨干隊伍,成為金字塔頂的應用隊伍,這部分人從理念到操作,都具備探索、創新的能力,他們能夠結合自己學科的特點,積極地開展整合實踐活動,探索不同形式的整合方式,敢于創新,在區域內起到引領作用。
(二)資源建設
導入資源。導入資源指那些與主題直接相關的資源,以幫助學習者迅速了解學習目標與主題。如課題“遮罩層動畫”中,用“貓和老鼠”動畫片段中舞臺燈光隨著對象的運動而運動的遮罩效果動畫作為引導,將學習者的注意力轉移至遮罩動畫的學習中。該類資源必須與主題緊密相關,只需讓學習者知道學習主題,引起求知欲即可。
過程資源。過程資源主要指與學習任務相關的素材以及給學習者提供幫助的輔助性文件,如導學案或者視頻幫助等。其中素材通常是以半成品的形式出現,盡量削減與主題任務不相干的元素,以求目標任務的順利達成以及內容的深人探究。同時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涉及技術層面的操作,通常在細節中較難正確傳達。比如,在講授地址的絕對引用符號“$”規則時,涉及鍵盤的切換和書寫的效率,可以文本的形式或者微視頻的形式描述,一方面幫助那些進度落后的學習者順利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準確、快速地傳達了信息,最終有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
拓展資源。拓展資源指的是與主體目標相關的資源,該資源可以是作為拓展性的任務,也可以作為了解性的資源。如遮罩層動畫的學習課題中,在學習目標完成的基礎上呈現一系列與遮罩層相關的各種實例以及半成品素材,在活動“考考眼力”中一方面實現了知識的橫向遷移,另一方面培養了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能力。
題庫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的反饋與評價,基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平臺的量化評價,可以實現及時反饋,對理解性的知識非常有幫助。同時,平臺可以針對每節課提供自評與他評表格,填寫的過程也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歸納與回憶,同時也作為學習者學習檔案的積累。
(三)資源管理。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平臺作為教師管理教學資源與學生管理學習資源的統一平臺,模塊化的處理過程方便教師教學資源的更新與完善以及內容之間的相互調度;同時對于學習者而言,能夠實現任務的下載與作業的上傳。在調查中,大多學生養成了提交作業和下載學習任務的習慣。但是,要進一步實現平臺的常態化應用,還須進一步完善學習者學習軌跡的記錄,如繼續完善評價機制,將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等。
(四)內容組織
目前比較理性的內容組織形式是主題教學,即以主題貫穿教學。事實上,主題教學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對此鐘柏昌等在文章中做出過詳細闡述:(1)在教學中過分遷就“生活”,導致難以達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信息技術以其他主題貫穿,弱化了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地位,讓信息技術課程徹底淪為其他課程的輔助;(3)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課堂成本效益受損,例如,每次都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取,整理、分析、加工、發布、交流,工作簡單重復。對此,鐘柏昌等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組織的“二層架構”理論。他們將其定義為“以技術工具為基礎,技術活動為核心,技術思想為歸宿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組織線索”,并將其對應的技術水平分為“動手做的技術”“如何做的技術”“為何做的技術”。在實際教學中,優秀的教學設計通常能夠實現“二層架構”三個技術水平,有時會以一個大的主題貫穿始終,中間穿插只個技術水平的實現。因此,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效的內容組織應該是以實現氣個技術水平為基本原則,以主題教學錦上添花,而不是為了主題而主題,本末倒置。
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要上引下推,正如同單一靠學校和政府建設的未來教室使用率低下,而自帶設備(BYOD)卻打破了設備限制,突破了學校圍墻,真正使得平板電腦應用實效化,走向常態化。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化應用釋放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作用。應用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的結合點,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信息技術應用常態化也要轉變思維,摒棄傳統行政簡單干預、推行的策略,依靠引導和督捉去推進。
參考文獻:
[1]張喜艷等.教育信息化績效特征結構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8):24-27
[2]高惠莉.給技術以恰當的定位[J].中國電化教育,2013(2):83
[3]鐘柏昌,李藝.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組織的三層架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2(5):17
[4]計世資訊.2014年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與IT應用趨勢研究報告[EB/OL],.http://www. ccwresearch. com. cn/report-detail. htm? id=229378,2014-02-27
本論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7]-JKGHYB-1097,課題名稱:信息技術常態應用促進高中數學有效教學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