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子兵法》是在研究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對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提出用“上兵伐謀”的思想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用“以正合,以奇勝”和隨機應變的思想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用“致人而不致于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對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孫子兵法;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隨著我國物質經濟生活的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網絡文化的沖擊、各種社會問題隨之而來,形成了現在大學生存在追逐經濟利益、但責任意識淡漠、價值取向變得多元化、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教育難點。引導學生學習其實和帶兵打仗有共通之處,我們仍然可以從《孫子兵法》“為將之道”中體會和聯想到“為師之道”,從戰爭中的戰略戰術中獲得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這對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珍貴遺產之一?!秾O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孫武,他是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兵圣”或“武圣”的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孫武總結的中國春秋末期以及之前戰爭的經驗,寫了《孫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軍事規律,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以下是《孫子兵法》的主要核心思想:“知己知彼”,即只有了解對手才能了解其缺點將其擊破,取得戰爭的勝利;“上兵伐謀”,指以己方之謀略挫敗敵方,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有利的;“以正合,以奇勝”,指整個戰爭的戰略部署上的作戰形式,在兵力部署方面主要承擔正面作戰,此為正,而隨后就要進行包圍、側擊、迂回的戰術,此為奇;“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指教育士卒要能“文”——就是用道義去教育,而對于執行軍令必須要用“武”的方法——即用嚴明的軍紀來統一士兵的行為,只有這樣軍隊在戰爭中才可以取得勝利。
現如今,關于孫子兵法的資料文獻不勝枚舉,在各行各業所起到的指導性作用也不言而喻,也出現了孫子兵法網等網站,可以這樣說,孫子兵法在我國已完全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樣地,《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以及智慧精髓也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教育事業中,教育雖然不是戰爭,但同樣需要運用智慧和謀略,去指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對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領域來說,將《孫子兵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是對本專業的一種升華,同樣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學術方面的一大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同時還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世界。
二、《孫子兵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知己知彼的活的靈魂就在于“知”,了解受教育者和了解自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職責,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具有現實意義的成效。提高對自身的認識,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整個社會處于道德轉型和價值轉化和學習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要堅持長期不懈地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及時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培養大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持和信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
(二)“上兵伐謀”——培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質
《孫子兵法》中提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蹦軗斎绱酥厝蔚膶洷仨毦邆洹爸?、信、仁、勇、嚴”五項素質,即“將帥五德”,而“智”位居“五德”之首,是軍事戰略思想中人才素質觀的最集中體現。孫子說“上兵伐謀”,意思是說要打仗決勝于戰略,在謀略上戰勝敵人。而謀略是智慧結晶,不是經驗照搬和理論堆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習和鍛煉,掌握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理論,具有較強的學習、分析能力,善于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面對當今高校教育的新機遇和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借鑒《孫子兵法》的智慧,善于“用謀”、“造勢”、“攻心”,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三)“以正合,以奇勝”——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
在《孫子兵法?兵勢篇》中,提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奇正思想,在這里“奇”就體現出了思維的新穎性和獨特性。注重和把握思維的變通性、靈活性和新穎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有的能力,只有突破出傳統的束縛,掙脫出常規的約束,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富有長久的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樹立工作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和規律為標準,不斷豐富和拓展工作內涵、研究和改進工作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
(四)“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性機制
孫子針對春秋時期特殊的社會矛盾提出著名的軍事理論,“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理論。所謂“文”,就是“仁”,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感召、啟發、獎懲等 “文”的方法進行柔性管理。我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要融入大學生的視野,延伸并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多方面多角度的運用思政教育來解決我們生活當中的問題,切身體會學生的想法,做到想學生之所想,和學生們達成思想的共鳴,讓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言之有物?!叭蕫邸彪m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只注重“仁愛”的施行,忽視了必要的監督約束,就會造成“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的后果。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文”的方面統一思想,用“武”的方面統一行動,“文武兼施”、“恩威并濟”。
結語
《孫子兵法》作為“兵學圣典”,對當今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它所蘊含的傳統仁義道德思想、務實創新的價值取向,修道保法的德政法治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許多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葉鐘靈.孫子兵法管理思想選輯[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5
[2]古棣.《孫子兵法大辭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7-39
[3]孫子兵法?謀攻篇[M].湖北:崇文書局,2007
作者簡介:張億,女,1993年出生,籍貫四川省南充市,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