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梅
摘要:一直以來,各地數學教學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數學教育與生活實際的脫離。數學教育太過于重視學生理性和嚴謹性思維的培養,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應有聯系,數學教育成為了單純的知識灌輸。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希望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為新課改的實施和小學數學教學回歸生活出一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聯系
隨著社會和數學的不斷發展,數學幾乎已經擴展到人類生活的全部領域。數學來自于人類生活,在生活中發展,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然而,新課改前,數學課大都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目的,與生活嚴重脫節,成為所謂的選拔人才的單純的方式,數學教學走入了一個嚴重的誤區。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思維、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數學教學回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只有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也就回到了本文的主題---讓數學回歸生活,打造真實的數學課堂,使數學教育生活化。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小學數學教師要更加注重小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中適當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并采取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促進和催化學生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的良性結合,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使他們在生活中能主動有效地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探索數學。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教師甚至是教育機構在教育觀念上并未真正轉變過來,仍是以應試教育、抓學生分數為主,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等方面還沒有真正融合素質教育和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很多課堂教學呈現出來的是“生活化”成為口號、形式和應景的擺設,數學教學生活化看似“風風火火”,實際卻是數量堆積,水平低下,小學生仍舊徘徊在被動學習和模仿學習的邊緣,考試分數高仍是他們的唯一目的,學生應用意識、實踐精神、創新能力從根本上還得不到有效發展。
三、緊密聯系生活,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1.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生活化的角色觀。
世上沒有哪一種教學方式能夠把所有類型的學生都培養成尖子生,也沒有哪一個教師能把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學習精英,但卻需要我們教師盡可能地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通過我們的合理教育,使他們在獲得相關知識的同時,各方面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受外部各種非教育因素的干擾,不被名利所誘惑驅使,要擁有樂觀積極包容的心境,靜下心來,加強學習,修身養性。非此,則無法做到教育事業所必需的忍耐奉獻精神。要正確看待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教師和學生同是主體的觀念,使雙方都能發揮出良好能動性,充分認識到立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引領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是母獅帶領幼獅獵食的過程---既是學習又是生活,而不是老太太喂小雞的過程---拿一把“知識”撒給學生,吃多少全憑學生個人天賦。這種喂雞似的方式必然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引導他們成為主體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和學生平等交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愛學、好學、會學,創造讓學生有所表現的機會,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創新精神。比如,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將生活中有獎銷售活動搬到課堂上:五一勞動節,超市舉辦大酬賓優惠購物有獎活動。
活動規則:每張購物小票滿380元即可抽獎一次。
老師:同學們,看了這些獎品以后,你想得到什么獎品?老師也想參與活動,你們猜猜老師最有可能得到什么獎?為什么?
(可能性最大的是紀念獎,可能性最小的是一等獎。板書可能性的大小。)
2.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提高學習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名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活力源泉”。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 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繼而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們教師要把身邊的實例融入我
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如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素材。這樣的學習無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合理篩選生活中的素材,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要想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教師首先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內容及通過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領會教材意圖。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對生活素材的選取與處理有個整體的把握,才能在眾多的生活素材中挑選并整合最合適的素材來幫助完成教學計劃。如教學“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時,例題中出現的是買東西的場景,這樣的場景出現的頻率太高了,學生的興趣就不高了。此時,看到教室中的飲水機,便可以就此向同學們提出問題:“同學們,送水叔叔每天給我們學校送水,很辛苦!同學們猜一猜他每天要送多少千克水?”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紛紛猜測,急于想知道確切答案。這時,老師先引導學生們想一下:要想知道一共多少公斤水,首先得先知道每桶多少公斤,這個水桶上有標記(一般是凈重18kg);然后學校有幾個班,幾個辦公室,如果每個班、每個辦公室每天需要1桶水,共需要多少桶水?這樣學生找到數據后,就急于想知道他們的猜測是否準確,就開始主動計算。這樣學習目標不但順利達成,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生活化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和判斷,盡量運用一些反映學生日常生活、平時經常會遇到或可以直觀感知的實際問題,幫助和引導學生加深對相關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實踐研究暨DIC國際合作項目組.多元與成長 職業教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實踐研究的報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