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紅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表達出來,它也是小學生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的標志。但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生作文能力提高有難度。再加之農村孩子,由于受家庭經濟社會環境和地區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約,在見聞閱歷知識儲備語言表達生活感悟等方面都比較差。因此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便成了一件棘手的事,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面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策略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然而農村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讓教師無法修改。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作文水平和寫作能力?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創造讓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作文評改時,我們做教師的不能只注重于那些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對他們盛贊有加,而對那些作文寫得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卻常常冷落一旁,就像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只顧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長時間得不到贊賞,就會失去信心,表現出消極情緒,視作文為畏途。
其實學生的作文缺點再多也有閃光點。因此我每次批改作文都多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對好中差的作文,我有所側重地尋找。好的作文側重于布局謀篇,立意選材等方面,差的作文則側重于佳詞妙句語言表達等方面。因此,每次作文批改,我對差的作文都盡可能去尋找那些出自學生手筆的佳詞妙句。無論是立意新穎的警策句意蘊豐富的含蓄句,還是開頭結尾過渡照應乃至于恰到好處地活用課文中某個詞語或是某個句子等,都給予熱情的肯定和贊揚。我不僅在其作文本上作批注,下贊語,還宣讀于課堂,讓大家雅俗共賞。每次作文評講,我都開設一節“妙語長廊”的欣賞課,專門選讀同學們的作文片段。這樣,大家感到要寫好作文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于是,人人對寫作都充滿著希望,盼望下一次作文自己也能得到贊揚和欣賞。尤其是對那些平時作文較差的同學觸動更大,他們感到原來自己的作文也并非差得一無是處,也有值得人們欣賞的地方。從此,全班同學對作文爆發出一股熱情,作文的興趣大大提高,作文效果一次勝于一次。
二、 適當點撥,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許多學生由于生活面較窄,所接觸的大多是凡人俗事,很少經歷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又不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美,于是就感到生活太平淡,沒啥可寫。面對學生不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美的欠缺,解決的辦法是除了叫學生觀察體驗生活外,并且由教師進行引導點撥。
如有一學生寫了這么一件凡人俗事:家鄉有一條小河,河上沒有橋,每逢雨天,就會有許多大嫂大嬸等候在河邊,背小學生過河。每當伏在她們的背上,我總會感到無比的溫馨。后來,河上有了橋。一天,妹妹在橋邊玩耍時不慎將書包掉進河里,于是我大聲呼救,可是許多匆匆過路的人誰也不肯幫一把,于是我大為感嘆。第二 天,我和妹妹到書店買書,卻巧遇一位農村大嫂送來河里拾到的書包。
對這個并不新奇的故事,作者最初作了這樣的挖掘:“我”原以為,隨著橋的建成,經濟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變得冷漠無情了,卻沒想到眼前這位大嫂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我覺得作者已能較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只是挖掘得還不夠深刻。于是我進一步啟發作者:這位農村大嫂給我們送來的到底是什么?這深刻的一課的精神底蘊是什么?經點撥,作者頓悟,作了更進一步的挖掘:我原以為,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原先大嫂大嬸們的那份溫馨的真情早已隨橋下的流水流逝了,卻沒想到眼前這位大嫂又將這失卻的溫馨真情送來了。是啊,時代在呼喚真善美,生活需要真善美!在這里,作者挖掘得既自然,又深刻。我對其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贊揚,讓同學們一起來欣賞評鑒。由此,同學們一下子開了竅:生活看似平淡卻奇特,只要處處留心,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就不愁沒東西可寫。 三 改革方式,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就必須改革,應盡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變換作文題目的形式和采用靈活多樣的評改方式,放寬題目范圍,使學生有話可寫,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
為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評改,我由以往老師一人評改的方式改變為學生自改互改老師評改的靈活多樣的方式。每次作文寫好之后,我就先讓學生自改,除了改正錯字病句之外,還要求劃出自己認為最得意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并加以批注,然后再由評改小組互改。評改小組一般由四 人組成,可以前后或左右的四 人組成,也可以是按好中差搭配組成。在評改時,一般由學生自己念,其它人耐心細致地聽,積極地思考,并作適當記錄,然后進行廣泛地討論,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再統覽全局,指點迷津,既評析文章(范文及失誤例文),又評析評改小組的評語,使學生明確該怎么寫,不該怎么寫及該怎樣評價文章,為達到“不待老師改,自能作文”的勝境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再根據評改小組的意見進行自我總結,自我消化,自我提高。
總之,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努力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樂,才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