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主要是為我國黨群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培養行政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它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實用性很強的特點。目前在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上還存在很多問題,
導致人才培養的結果不理想,人才培養模式已凸顯其滯后性。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就業勝任力為導向,以構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方案為主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內容和體系、創新教學方式,推動和優化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逐步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思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小政府、大社會、重無服務”的行政管理日益凸顯,對高校行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人才培養定位直接關系到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生命力。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只有重視“懂經濟、會管理、通曉法律法規”人才的培養,方能與時代變化合拍。而當前人才培養模式普遍與社會需求脫節,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歷練。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無論是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上,還是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都還沿襲著傳統的理論傳授的理念,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實現創造性調整或變革的教育運作方式。
一、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不適應時代的變化。當前,面向公共管理部門培養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傾向明顯。課程體系政治學色彩濃厚,在當下與社會客觀需求存在較大距離,教材內容更新度不夠,其實質內容缺乏時代氣息,鮮有創新點。人文素養的培養缺乏,基礎理論與課程結構設計不合理。課堂上司空見慣的是教案式授課或課件式授課,師生之間完全處于“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狀態,講什么和如何講全憑主講教師,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頂多是記一些隨堂筆記。長此以往,教師就會產生惰性而禁錮思維,學生很容易放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追求。
其次,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需求失衡。以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多數是從政治學、教育學、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轉行而來,其管理學、法學尤其是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底蘊較為淺薄,很難在教學、科研上起到學科帶頭人作用。近年來,新引進的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或碩士生,雖然專業積淀厚重,充滿青春活力,但教學經驗匱乏,且“從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軌跡決定著他們存在社會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其教學效果勢必大打折扣。許多高校為緩解行政管理專業師資緊張局面,從校內行政管理部門聘任了部分“雙肩挑”教師,但其結果是“雙肩挑”教師因精力有限難以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
再次,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歷練。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日常工作中會面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總結、決斷”等實務程序,還要善于與人溝通交往,這單憑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以致用尤為重要。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將課堂講授內容及書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當前人才培養是以理論性教學為主、實踐性教學為輔。一項調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僅占課時總量的3.5%左右,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滯后,不能及時吸收發達國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細致深入地分析現實的政策問題和管理問題。
二、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對策
(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突出能力取向。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已不符合就業形勢的需要,必須適時調整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應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前提,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僅要體現理解與掌握的知識體系,還要重視以能力核心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從而滿足社會需求。根據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應以與客觀實際相符的知識性課程與研討性課程體系貫通理論學習,充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應強化體驗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強化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模塊化課程。學校應設置厚基礎、寬口徑的理論課程體系,采用模式化培養,在專業主干課程模塊的基礎上,各學校根據人才培養取向的不同再劃分成若干專業小模塊,如公共事務管理模塊、社會事務管理模塊、社區管理模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模塊及企業行政管理模塊等。這樣突破了大部分高校大一統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培養模式,使大學生可以適應在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個體等從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的多重需要,就業有更多的選擇。
(三)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模式。首先,一是結合地區發展實際,培養具有地方特色、能夠勝任市、縣、鄉鎮、村落或社區特別是偏遠地區所需要的,能夠做好基層工作的行政管理人才。二是滿足企業所需的行政管理應用型人才。應該將培養重點放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上,尤其是電子政務日漸普及和“互聯網+”戰略的實施,需要創新性思維方式來指導實踐。其次,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模式。尤其要將職業能力培養放在首位。
(四)加大職業實訓課程比重,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實習基地。為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還要將就業前景分析和就業指導納入人才培養模式其中。通過通識教育奠定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通識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討案例中的深層次的、有爭議的問題,老師只是引導、協助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自己體會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外,結合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申請一些研究課題,指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校多與社會其他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為學生進行行政實踐提供實習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所學的原理及知識,逐步提供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晨.淺析高校行政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時空,2016.02
[2]姜士偉.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行政論壇,2016.08
[3] 蔣國宏.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5.04
[4]趙敬丹,陳冬蕾.高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