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貞
摘要: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一門課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對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促進素質教育事業發展意義深遠。人文素養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和受教育程度,學生在校期間的語文教育是學習知識、提升人文素養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具備人文教育性。良好的人文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培養他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開展人文教育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教育
人文關懷主要是“以人為本”實現對學生的全面關懷,人文關懷是以人文精神作為核心基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的一種重要的實踐模式。小學語文是全面育德、育人的綜合性課程教學活動,尤其具備人文關懷的深刻內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要想法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不斷凈化小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升他們的思想行為,幫助學生形成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良好思想品德,以期為現代化建設培養粗更多有用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從閱讀“古詩”中,滲透人文教育
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繼承并發揚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首先要從教學古詩著手,要引導學生真正去感受古詩韻律美,領會古詩所表達的人文意蘊,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去尋找人文關懷的“根”,使人文內涵得到感化。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充分體現出在異鄉的故人思念親人的深厚情感,尤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此句流傳千古。這句詩將全詩的主旨、詩人的思鄉情懷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教師要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多次誦讀中體會這種真摯的情感。通過閱讀古詩,學生既能夠學到古詩文化,還能將這種深刻的詩蘊融入到人文關懷當中,進而受到更好的人文教育。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語文人文教育內容,由此才能不斷增強人文教育效果。此外,通過古詩詞中的積極因素,還能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拓展教材資源,召喚人文內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多元文化, 以此來培養學生獨特的 “人文體驗”。比如,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等,或演一演、談一談,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體驗情感表述出來。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篇章讓學生去感受獨有的“人文體驗”。比如,一些表現祖國山水秀麗的課文 《桂林山水》;有些教育學生保護生態平衡的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有些是展示友誼團結精神的課文《把掌聲分給他一半》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多元反應和獨特體驗,使學生都能在合情合理領會人文內涵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去理解課文中那些高尚的人文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悟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教學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人文精神的內容作為標準,通過對教學方式的適當調整,把人文精神融入于課程教學當中。豐富的教學內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掌握相應的人文知識,加強人文內涵的培養。良好的教學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的建立拓寬了人文滲透的渠道,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提高。例如,學習課文《三個兒子》時,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去探討課文中主人公在各個階段的內心活動,情感流露等信息。在分析完人物情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共鳴,提升人文素養。探討作者的表達意圖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看法,不可急于否定學生的想法,只要他們給出的答案合理即可予以鼓勵,認真思考學生給出的答案,再給予合理性的評價。這種訓練的目的能使學生在寫作中展示更加細膩的情感,使寫出來的文章情節上更加動人。
四、活動實踐,強化主題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大語文”教學觀已經深入人心,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到了提高。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帶著“主題”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去發現、去感受、去探索、去強化學習知識之后的體悟,不斷豐富情感;再從社會、從生活中帶回新的感悟、新的情感,最終形成豐富的人文體系。例如,在教學課文《提燈女神》后,就可以開展一堂以《向您致敬,白衣天使》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課。首先,讓學生暢談對護士節的了解,再播放“非典”中表現突出的醫護人員的相關報道視頻,觀看完畢后,讓他們交流體會、感受,再邀請一名學生朗誦小詩《愛的化身》,最后再以一曲《潔白的世界》(作者:余秋雨)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通過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學生對南丁格爾的喜愛之情更強烈,對醫護工作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語文實踐,提高人文素養
興趣學習的動力。根據不同學生,因材施教更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有些學生喜歡朗讀古詩,品味詩意,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去練習朗讀,在練習中不斷提高朗讀水平。也可以開展語文活動比賽,如書法比賽、作文大賽、演講比賽等,讓全班學生都能在比賽中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更有利于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組織開展人文科學講座,邀請本校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講述,或者對古代、近代名著的理解,讓學生真正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學習中更好地感受其中的人文內涵,接受人文教育的良好熏陶。
語文課程教學中,“沒有人文教育的滲透,語文教學將是殘缺現象,至少不算是完美的教學活動。”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以“品析說練、情景想象、語文活動、個性弘揚”為著眼點,在實際教學中將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完美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都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在人文教育“暖陽”的溫暖下健康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正.請給語文課減減肥——對語文課程“人文”范圍的反思[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廣東卷)[C].2013-O1-15. .
[2]王云祥.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4):35-36.
[3]陳霞.整合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