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塔爾·肉孜
摘要:縱觀當下,新疆地區內很多中小學已經開展了漢語教學活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漢語普及程度已經成為國家教育事業工作中的重點之一。漢語在新疆中小學教育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就目前的新疆農村漢語教學的現狀來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生對漢語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主要以少數民族語言作為主要的交流載體,對漢語的教學內容接受起來難度較大。基于此,如何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漢語識字、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的漢語綜合水平得到提高,成為當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文章將圍繞這一點展開幾點探討,并提出有效策略,以期為同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農村;認字;口語交際;能力;方法
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識字效率,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位漢語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一致。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生漢語識字率低,口語交際能力差,如何提高識字效率,有效開展“口語交際”則成為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識字能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農村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眾所周知,農村教學條件艱苦,年輕教師很少有人愿意到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來教學,這導致學校里很多都是老教師;老教師所接觸的教育多數為傳統教育,針對于此,要做好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漢語識字、口語交際等方面的教學工作,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要嚴格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標準實施語文教育,徹底消除“低年級語文誰都能教”的偏見,讓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語文教育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將歡樂與美的感受還給孩子們,讓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每一個孩子都確實擁有接受漢語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同時,也要把農村中小學語文教育放在全局戰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質層面上來,讓老師在不丟威嚴的情況下,成為學生探討漢語知識的知心伴侶,使語文課真正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挑起大梁的作用。
二、拼音識字法
在少數民族地區,方言的大量使用給學生學習漢字、漢語口語交際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一部分學生在交際時出現不會說的現象,有些學生在交流時磕磕碰碰、詞不達意。發展、規范漢語語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定要在交際實踐中規范他們的語言,在互動中發展語言。漢語的學習離不開拼音。鑒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生的漢語識字量少,因此,借助拼音識字是低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在實際教學中,漢語教師要注重自己拼音的正確發音,指導學生正確拼讀,指導學生掌握聲母和韻母的正確拼讀,在教學的耐心教導下,使學生都能逐漸學會正確拼讀音節,正確掌握音調。在拼讀中學習新字,當學生遇到不會讀的字時,教師可以提示該字的拼音,學生也能在提示下輕而易舉地正確讀出來。
三、引導學生快樂識字
對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學生來說,漢語屬于第二語言,因此,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快樂的識字氛圍,讓他們都能感受到識字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生識記、鞏固生字最好的方法是以多種方式復現。采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識字不失為一種良策。比如,開火車、比賽、擺字卡、貼圖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在活動中能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而且始終處于興奮之中,對漢字的學習熱情高,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認識并掌握這些生字,在游戲中同學之間的互動加強,語言交際能力也能得到較好的訓練。因此,要想激發民族地區農村孩子的識字積極性,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祖國漢字的形美、音美、義美,讓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識字學習的樂趣,當他們感受到快樂時,學習積極性自然高漲,認字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四、交響曲——挖掘農村識字資源,形成課內外互補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識字教學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去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在識字指導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開放多變的生活環境,把農村識字資源充分挖掘出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例如,學校的校名、校風、同學名、課程表、黑板報,以及村莊名,學校宣傳標語等都可以作為識字資源加以利用。這些識字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果教師善加引導學生主動去開發利用,融識字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形成課內外互補,學生的識字潛能也能進一步得到開發,認識的漢字也會越來越多。
五、課外書里的漢字千千萬
拓寬識字渠道,使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通過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識字,既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又能及時鞏固所學漢字,防止回生。例如,在閱讀《百家姓》時,結合書名認識了“姓”,在閱讀“蠶吐絲,蜂釀蜜”時,認識了“絲”與“蜂”。再如,讀《謎語大全》——認識了“謎”,《小紅帽》——“冒”是“帽”去巾字部等。學生也可以向學習伙伴推薦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書,或講一些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者學習完一篇文章后也續編一個童話等,在不斷的識字、交流中鞏固所學漢字,在不斷的互動交流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識字是學生漢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提升得益于識字。識字能力也是檢驗學生語文基本功的一條附加條件,直接關系到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廣大農村語文教師來說,要想提高民族地區學生的識字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水平,改變目前單一的教學方法,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對漢字的識字興趣。農村地區盡管與城市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差距明顯,但是,由于漢字字形字義不會由農村或城市的任何區別而發生改變,作為教師,也要積極借鑒城鄉各地的先進識字教學方法,并結合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教學。這樣既能拓寬識字渠道,建立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去識字、去鍛煉口語交際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和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薛梅.讓農村小學低年級的識字課堂趣味橫生:走在“減負增效”的路上[J].快樂閱讀旬刊,2013(9).
[2]李丹.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課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3]馮艷.快樂識字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