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廣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效果已越來越受到各科教師的歡迎,在數學教學中更為顯著。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也多是粉筆、黑板,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不但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而且使學生有新穎感、獨特感、直觀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
關鍵詞:創新;激發;整合
作為數學教師從自己學科的角度出發來研究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使數學課堂的改革充滿生機;如何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效整合,使得我們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更加科學合理。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我們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是我們每個數學課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我在實際教學中,初步探索,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興致也很高,這時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效果就會很明顯。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新的教學情景的設置,新課的巧妙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的教學時,考慮到本節內容的知識點和圖形較多,怕學生感覺到難,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份課件,在課件的開頭以一些常見的生活實例的討論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進而我把握這個機會,繼續展示了正態曲線及其變化,讓學生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從而成功地把知識點貫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合理運用媒體,發展學生的思維
思維的創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良好的思維能力不是憑空而生的,它依賴于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與一個人的思維素質所受的思維訓練密切相關。根據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系統性、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教師要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幫助學生破除因循守舊的思想,增加思維的自由度,鼓勵學生探索,啟發學生發現問題,互相討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果紅草綠,蘋果樹上結了2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有8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們一起去采了12桶蜜……這活潑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全班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1)你可以把圖中的什么看作單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為幾份?(3)可以表示這樣的幾份?(4)用分數表示是誰的幾分之幾?在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的情況下,充分挖掘畫面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說出:可以分別把10個蘋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單位“1”,并能把每個單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用不同分數表示的過程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充分展開思維的翅膀,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做不僅較順利地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合理運用媒體 創設懸念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傳統的教學一般只有教師的參與,學生很少主動參與,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增設問題,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便于學生探討的環境,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例如在介紹“平行六面體”的概念時可以借助幾何畫板展開平行四邊行的平移過程,這樣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解決新問題,并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
四、合理運用媒體,展示算法的多樣化和簡便化
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決定了教學必須照顧整體,而教學的“一刀切”就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習者的要求。要因材施教必須要有教學的個別化,數學教學除了集中還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針對個體或小組的學習環境。如在教學《花邊有多長(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一節課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預設了多種計算方法。上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何計算花邊有多長?讓學生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見,隨著學生的陳述,教師展示預設的課件,當學生看到屏幕中展示自己的算法時,立刻獲得了成就感,其他學生紛紛強說自己的算法,老師一一展示,最后對比各種算法,找到最簡便的算法,學生很容易看出,把一個長和一個寬加起來,再乘2的方法計算最簡便,這時,老師出示公式,學生不但認識深刻,容易理解,而且記憶猶新。
學生可以通過與自己選擇的學習伙伴相互討論,通過與教師的及時交流,在課堂上信息交互的機會大為增加,而且極有針對性。在課后教學軟件還可充當教師的助手及時輔導。考慮到教學網絡的發展前景,教師可對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務。過去學生圍著教師轉,現在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能夠面對每一個學生。我想,如果孔子能夠見到,他會十分高興的,因為他的“因材施教”的美好理想在高技術的支持下能更好的實現了。
五、有效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
大信息量是“整合”的物質基礎。學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處理大量的復雜的信息時,才能真正培養能力。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總是想辦法設計多媒體課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式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我們教師不斷重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的專業水平,有效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