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亮
摘要: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以及興趣的培養等。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呢?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思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高
“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獲得新知識,培養能力。下面談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廣大教師關注的問題,本文特就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作如下探討:
一、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交往互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自覺、主動、深入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把過程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要創建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體參與,合作交流,互動探究,主體發展。課堂教學應該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氛圍中展開,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誠的民主的課堂互動為主要形式。因此我們教師應以“和煦的春風”、“燦爛的陽光”般的姿態來面對學生。優化師生情感,構建一個民主、平等、寬松、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營造和諧、寬松、愉快的教學氣氛
肢體語言,就是借助人們的身姿、動作和面部表情等來表情達意的、無聲的信息系統,而且是高中生記憶中最重要的思維形式―形象思維。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個別不認真聽講,不認真練習的學生,可以目光示意使其集中精神聽課、練習。既可節省教學時間,又可減少語言的重復,改善課堂氣氛。教師適時地運用體態語言,不僅有助于組織教學,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輕輕點頭,即對學生的答案作了肯定如果微笑著輕輕搖頭,就表示“你的發言有誤,再想想。”這比直接說“你說錯了,還不注意聽講”更讓學生易于接受,而且有鼓勵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學科情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程在評價體系中提出:既要評價學生數學的學習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數學教學既是知識信息傳遞和反饋的交流過程,也是師生雙方情感交融與共鳴的過程。只有關注學生的情感,克服學習中的消極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才有望為學生終身的數學學習和發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有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同時還要有情感交流。現實中,大部分同學在數學成績前是以失落的情感遠離數學,以失敗的心態面對數學,缺少對數學的直覺意識、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情感因素。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從不關心、愛護學生,忽視情感教學,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對數學的熱愛及對數學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師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上獲得成功,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用真摯的愛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進而喚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好感,借助好感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強烈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精心培養和細心呵護,創設一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挖掘出一些數學趣味因素,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從而引發其產生進取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數學課堂高潮迭起,妙趣橫生,從根本上改善數學學科繁難、枯燥乏味的負面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其樂融融,從而達到“有趣的數學”、“快樂的學習”的最佳境界,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原來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模式的綜合運用。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信息傳輸變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信息交流;由教師傳授知識技能,注重結論為目的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強調經歷數學問題的體驗,力求使教學成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學習的互動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去自主學習,當他們遇到難題時,各學習小組之間展開討論,你爭我辯,同時輔之以教師的指導,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從而不僅可以提升全班的整體數學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五、巧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感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三機一幕逐漸進入了學校的教室中,因此,教師要重視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于一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清晰地顯示被觀察對象各個部分及他們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各類感知材料,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大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理論,掌握數學規律,領悟數學思想。此外,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還可以發揮以下作用:第一是能夠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第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夠有充分的時間、經歷講透所授內容,以提高講課的效率;第三是有利于對整堂課程所學內容進行回顧與小結,并通過教師的引導與總結,幫助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
總而言之,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接觸的都是較為復雜、抽象的知識,在抽象性、嚴密性上都使得學生難于接受和理解。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認真分析有關問題,解決在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做好高中課堂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使更多學生擺脫數學學不好的困境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與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中新課程 數學優秀教學設計與教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院 廣東省數學會
[4]李林波,劉民英,黃麗芝.數學史與高中數學教學;歷史文化向度的思考―以豎式乘法為例[J].科技信息,2009,(07)
[5]青木.每天只上半天課,上課就像做游戲―德國高中教育一瞥[J].高中教學(語文版),2010,(09)
[6]李雪梅.對高中及教育專業數學課程設置及整合的幾點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