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興趣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礎,是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和大腦處于活躍狀態,能夠以最佳狀態接受教學信息,能有效的誘發學習動機,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產生高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當然造成小學生生失去學習語文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學校方面和教師方面二大因素。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語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興趣絕不是架空的強調語文的重要,空道理要少講,因為空道理是空白無力的,重要的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利用知識本身的力量,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等待著教師這個辛勤的園丁去澆灌,發掘它們的美。每個學生的花期不一樣,教師不能用單一的標準,比如成績,去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聰明,是否有潛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然后加以肯定,讓學生獲得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教學中,除了日常的考試、小測驗外,我還會經常舉辦一些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他們的自我表現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借機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然后重點挖掘、培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比如,有一名學生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是通過寫字比賽,我發現他字寫得很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賽后,我表揚了他。從此,他字寫得越來越好,對語文學習也越來越上心,語文成績逐步提高了。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課堂知識的吸收和學習,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每個階段有它特定的特點,每一個學習階段都要根據其特點來幫助學生養成不同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要從預習生字、生詞以及理解課文方面來進行全方面的體驗,對于比較難寫難記的漢字以及課文中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段落等,可以用筆圈出來,在課堂上聽講的時候著重聽老師講解,如果老師的講解自己一知半解,就要及時舉手提問。課堂上的知識點,課下要及時地復習,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課前、課上、課后這三大板塊如果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的話,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許多。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動、好奇心強是他們的基本特點。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容易理解的、形象直觀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我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美麗的丹頂鶴》時,若僅憑借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是很難想象出丹頂鶴美麗的樣子的。所以,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根據課文在紙上畫一只美麗的丹頂鶴,并利用投影將其中優秀的幾幅作品展示出來。這樣,學生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畫出來,對丹頂鶴的印象自然就深了。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觀看課件,觀察仙鶴在空中展翅飛翔的樣子,學生看得很認真,效果比單純看課本上的插圖好多了,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自身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引導學生質疑,展開想象力。
語文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為他們質疑創設條件,激發他們激越亢奮的創造情緒。由于語文課文讀解的多元化特征,這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基礎。這正如文學理論中所講到的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候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存在著“一千個讀者眼睛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提出問題不是單向的,不僅教師要有目的性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而且教師提問如果能夠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往往會使學生得到超常發揮。
五、采取鼓勵性評價,引導學生自評、互評
在課堂評價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上,學生尤其重視老師對他的評價。教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生表現給予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應當特別慎重。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心去發現其優點,并以此鼓勵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滋味。一句贊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和任何暴風驟雨般的責備、批評都更有力量。對待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語句、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發自內心的贊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現實中應扮演好學生生活中的“知心人”、學習上的“合作者”、方向上的“導航員”。教師只有在生活中多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親近教師,才能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最基本的信賴感,從而喜歡上語文課,在課堂上積極地配合教師,表現得興奮踴躍。同時,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擺到“合作者”的位置,才能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學生,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學生的新奇想法,甚至是天馬行空,從而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小學生畢竟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較差,有時候會我行我素,這就需要教師做他們行為上的“導航員”。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典型的人或事,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激趣方法,比如記敘文可以引入故事,說明文可以借助多媒體加以演示,古詩詞可以融入情感以及創設情境,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多鼓勵、肯定學生,從而使語文課堂氛圍達到最佳,使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興趣越來越濃。
參考文獻:
[1]鐘禮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0(26)
[2]夏洪武.小學生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習行為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