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蘇寧
摘要:要實現高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打破當前每門課程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內部的有機融合與合理滲透,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全面提升此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對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相應的對策,促進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問題及對策
高校音樂教育作曲理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為音樂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音樂作曲理論的學習也為學習其他音樂方面專業知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我國大學師范類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中,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這門課程已經開設了很長時間,通過借鑒其他專業音樂類學校的課程設置,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包含有四門基礎課程:和聲、曲式分析、配器、復調以及一門為了增強實踐環節的作曲。本文對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相應的對策,促進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作曲技術理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和聲、曲式分析、配器、復調(俗稱四大件)各自為陣、彼此脫節、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低下等,于是就會影響到整體的教學質量。所以,必須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進而實現教學改革與創新,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二、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實施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對“和聲、曲式分析、配器、復調”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開展大量的練習并做大量的習題,對于大部分的課程教學而言,必須要在課堂授課結束后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布置課后練習題,然后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地完成練習題,最終交由教師進行檢查與批閱。當前,伴隨高校的不斷擴張,也使得在校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多,這也會大大增加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所以,許多教師會存在無法及時批復或者是完整地批閱全部學生作業的情況,這樣也許就會導致一些學生針對某些章節的知識結構了解不足,或者存在疑點,或者是存在誤差,但是無法得到及時的糾正與處理,這樣就會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會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那么教師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在為學生布置四部和聲寫作習題時,要根據習題對應的專題內容要求學生在做習題的同時,能夠認真地標記出相應的知識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然后,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教師要要求學生彼此間進行互查,找到其他同學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修正的方法,這樣也可以促使學生在對其他同學的作業進行檢查的過程中,主動地反思個人存在的不足。通過作業練習,可以實現對課堂教學中學習的知識點的回顧與反思,加深鞏固與記憶,也可以通過對其他同學作業的檢查,使得學生酌各個知識點得到更加靈活的應用。不僅要引導學生能夠主動、自主地完成課堂作業練習,除此以外,教師也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組織學生學習曲式與作品分析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地尋找與本專業相關的樂曲或者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樂曲,由學生對此進行自主研究與分析,然后在課堂中完成師生的共同討論,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與歸納。如此一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也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與個人專業的緊密關聯。
(二)科學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傳統的高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學中,往往采用的是板書、講解與鋼琴相結合的授課模式。通常狀況下,采用板書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然而,假如遇到必須在同一時間對多個譜例進行講授的情況時,那么教師的板書就遠遠無法滿足授課的需求,而且教師也必須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抄譜。其中在開展與鋼琴演奏有關課程的教學示范時也可能會面臨許多的困難。例如,在和聲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就會對教師鍵盤的熟練程度提出很高的要求:在開展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時,大多數會以列舉正譜為例,這樣也會對教師的鋼琴演奏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對于配器課程而言,其譜例大郜分都是總譜,而鋼琴的音色無法準確、完整地將正譜的內容進行還原。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積極地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就能夠同時安排多個譜例,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減少教師抄譜的時間。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具體要求與標準,為學生播放譜例,并且可以提供良好的譜例與音響服務,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三)結合本土音樂特色合理開展教學活動
不同的地域也會擁有不同的民族音樂類型。所以,在高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育教學中,要合理地添加本土的音樂,要在實際授課中充分發揮當地民族音樂元素的優勢,充分重視對當地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會包含許多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特別是對于西南地區而言,該地區聚集了許多的少數民族,其中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民族服飾、民族文化與民族語言等,除此以外,還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以內蒙古通遼地區為例,該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蒙古族,該地區的高校學生往往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其從小時候開始就接觸本土的音樂文化,所以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著較強的熱愛之情與親切之感,因此,在當地高校院校的作曲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就要合理地增加人們耳熟能詳的民族文化,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實現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良好傳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在我國高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各個課程各自為政、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等,于是就會影響到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所以,為了可以有效地改善現狀,提高教學水平,那么就必須要積極地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科學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且要結合本土音樂特色合理開展教學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作曲技術理論課與藝術教學實踐[J].音樂創作,2017(04)
[2]王洪.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06)
[3]王軒.作曲技術理論在提升音樂教師專業素養中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