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
摘要:隨著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給學生、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給校園安全和社會治安也埋下了隱患。因此,網絡借貸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新課題。
關鍵詞:大學校園; 網絡借貸; 對策研究
一、大學生校園網絡借貸現狀
互聯網的普及讓高校這塊凈土,變成了一座蘊含巨大商機的金庫。近幾年,除了網購在高校的風靡,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打著“扶持創業”、“助學扶貧”等旗號的小額網絡貸款誘導學生過度消費,學生們只需要填寫一些基本資料,拍幾張照片,就可以拿到不等數額的貸款,而這些網貸平臺,多是打著“多分期,低利息”甚至“0利息”的幌子來吸引大學生貸款,其實這樣看似優惠多多的小額貸款平臺,處處是陷阱,甚至出現學生陷入“高利貸”陷阱不堪重負跳樓自殺的惡性事件。
二、大學校園網絡借貸產生的問題
(一)給學生本人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喜歡高端電子產品,還存在互相攀比行為。他們很又不選擇去打工慢慢攢錢,于是貸款就成了捷徑。由于大學生對金融知識比較匱乏,不會計算實際利率,等到要還錢時,才發覺壓力太大根本還不了。有的學生會選擇向同學借錢或向更多的借貸公司貸款,拆東墻補西墻,陷入利滾利的陷進,從而在心理上背負沉重的還貸負擔。有的學生擔心被老師、父母發現,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不好等狀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業。
(二)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借貸公司對借款人資質審核不嚴或者根本不進行審核,也不去考慮學生的還款能力,一味放款,坐等家長兜底,誘導和縱容了學生過度借款、過度消費。對于經濟水平一般的家庭來說,無疑會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而對于那些因賭博等惡習而借貸的學生家庭更是如此。他們往往要償還幾萬甚至十幾萬,這樣一些特殊學生給家庭帶來的隱憂就更是可想而知。
(三)給校園安全埋下較大隱患。借貸的大學生中有很多人到期不能如約歸還,大學生貸款到期后會經常遭遇債主恐嚇、暴力威脅,甚至通過強行控制人身自由等違法手段逼債。而公安機關通常不愿參與到經濟金融糾紛中,他們只是制止和打擊因高利貸而引起的暴力違法犯罪行為,而法院也難于認定和判斷高利貸的事實和疑點,使借貸者便不勝其擾,給校園安全和社會治安埋下較大隱患。
(四)危害社會穩定。在校大學生的本職工作理應是搞好學習,如果沾上網貸將造成巨大的影響,金額過大將會讓本人無法承擔償還。一些大學生在到期無法由自己償還,又不敢向家人和親人借到資金償還貸款就會使借貸金額越來越大,往往因為巨額貸款不還而被告。部分借貸者就會被逼走上觸犯法律的絕路,在一些高校大學生就出現了類似情況,由于到期不能承擔還款,偷盜摩托車被捕入獄,最后被處于坐牢的悲劇發生。因此,網貸的危害還會將觸角伸向社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三、解決大學校園網絡借貸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社會監管,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政府要加大對非法貸款的治理力度,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政府相關部門應對網貸行業的規范和監管,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金融、司法各部門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為廣大借貸人群提供堅實有力的法律保障,公安、工商部門要進行日常監察,清理當前存在的各種不合法的網貸平臺,堅決打擊欺詐、違法放貸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高準入門檻,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建立完善的網絡個人信用體系。對網絡貸款平臺可以經營的業務種類和范圍作出詳細規定,為網絡貸款提供一個有序發展、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加強借貸平臺自身建設,建立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將網絡借貸納入金融監測和管理的范疇。由于網絡借貸從事資金融通業務,一旦出現風險,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因此,將其納入金融監測和管理的范疇十分必要。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銀監會派出機構應加強對網站電子支付的風險管理。同時,建立完善的網絡借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監測內容包括借款用途、借款利率、貸款期限、分筆情況、償還情況等,網站要定時向監管部門報送數據報表。
(三)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教育。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完善工作機制,將學生網貸的處理辦法納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教育,加強防范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文明消費觀。通過集中、專題主題班會、黨小組活動等方式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深入開展“誠信、感恩”等主題教育活動,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教育學生不盲從、不攀比、不炫耀,引導學生養成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念。
(四)大學生要從自身做到理性消費、理性網貸。在要求社會、學校加強理財教育和消費引導的同時,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約束學生自身不切實際的消費和物質欲望,抵制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避免深受其害。另外很多大學生在網絡借貸方面的知識尤其風險防范的意識基本為零,對于網絡借貸方面的知識缺乏,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知識的缺乏而面臨各種問題,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學生要積極參加報告會、講座,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增強權利意識、誠信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維護自己正當的合法權益,規避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消費自控力,做到三思而后行,盡量不要沖動購物,時刻提醒和約束自己,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消費,
(五)建立信息暢通的預警處置機制。輔導員、學生骨干隊伍要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網絡借貸方面的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校園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對已經發現有參與網絡借貸的學生,要建立跟蹤檔案,及時與學生及學生家長聯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程誠.大學生消費的同群效應[J].青年研究,2015(2)
[2]王穎.大學校園網絡借貸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23
[3]潘從武、武運波:校園網貸流行易縱容不理性消費,《法制日報》2015年2月27日
[4]付軻.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借貸畸形消費現象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6,(3)
[5]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