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婭瓊
摘要:個體價值觀形成與發展是在個體自身與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新時期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發展態勢及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與發展出現了諸多新的特點與變化。因此,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必須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才能真正引導大學生合理價值觀的形成與建立,進而發揮新時期高校的育人與文明傳承、推動社會發展前進的功能。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 價值觀引導
一、對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和構建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生活在大學校園,他們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評價。在社會經濟環境和各種意識的影響下,高校的輔導員工作必須不斷創新,采取有針對性地解決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要把握時代特征和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特點,為大學生健康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基礎。對于高校來講,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確保高校具有嚴謹的學風和良好的校風,逐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良知的社會公民。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社會主義和諧價值體系的引導,以增強其社會道德素質,解決新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困惑和矛盾,例如:正確對待社會選擇與主體選擇、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道義原則與功利原則,樹立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提高法制意識和社會責任。
二、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特點
(一)自覺性。當前,多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喚醒并強化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不再輕易地不假思索地迷信、接受、跟隨某種價值觀。改革歷程的艱難復雜,社會的急劇變化,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提供了許多參照。都逼著他們去認真思考去體驗,去權衡比較,去慎重選擇,到底哪一種價值標準最正確?自覺性價值觀已鮮明地體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當代大學生強調自主意識,他們在大學期間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自覺地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奮斗的目標,并設置步驟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多元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中西文化的沖擊碰撞,“傳統”價值觀已不再鶴立雞群,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已走向多元化。比如,有的以對社會的奉獻多少和創造力大小為標準,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為標準,有的以社會地位的高低和權力大小為標準,有的則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為標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特征與多元化主體,組成的多元化社會格局息息相關,這使得社會現象生活五彩繽紛。盡管如此,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仍居主導地位。
(三)迷茫性。在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向是,不少當代大學生伴隨著過去人生價值體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現了在人生價值目標上的,迷失或偏離。當代部分大學生的迷茫性呈現出如下現狀:首先,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其次,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再次,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最后,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系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
三、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的基本取向
整體來看,基本特點是積極主動與功利趨向并存。他們對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更加理性而自覺,危機感與緊迫意識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們追求自由,更加注重培養個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追求個人理想與自身價值的提升與實現。更加注重個性的發揮與張揚,不畏懼困難,勇于正面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障礙,并積極尋求穩妥的解決方式,渴望在社會事業的發展中貢獻個人的能量,希望個人的能力與努力能夠得到他人的承認與肯定。同時將國家與民族的強大與否看到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支撐,獲取知識、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大學生們實現個人理想的主要途徑,高效運轉的社會經濟與市場化的社會需要的成為他們確立個體價值觀的主要參照系統與形成來源。同時,大學生們值觀的功利主義、世俗性特點也十分突出。
四、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
(一)創新教育方式,發揮網絡教育優勢。高校輔導員要充分發揮網絡的育人和教育功能,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要建立優秀德育網站吸引人、凝聚人。充分利用網絡新穎的內容、別致的設計、平等的互動交流、深入的網上論壇吸引大學生自覺接受網絡教育,讓網絡成為高校價值觀教育的新亮點。還要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引導,使大學生遠離網絡負面影響。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的隱蔽性、異質性、虛擬性、無政府性等點,又容易造成大學生道德人格缺失和價值觀傾斜。
(二)要實現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層次化。當今時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多層次、多矛盾的狀況,他們的思想認識、能力水平、心理狀況不是完全一致,在知、情、意、行和對事物的認識上體現出差異性。高校輔導員必須打破傳統的“大一統”的目標模式,建立新的分層次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目標規格。可以把所有的價值目標劃分為最低目標,普通目標和最高目標三個層次,與之相應,教育也可以按照兼顧個人與社會、服從社會、奉獻社會這三個層次進行。
(三)發揮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熏陶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合理建構至關重要。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無論從校園的硬件設施到軟環境建設,無不在以隨風潛入夜的影響規約著每一所高校的特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特質,并以此為載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施加隱性影響。校內的各級學生管理部門應該相互協同,努力為營造濃厚的大學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而不斷進行嘗試與探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有的放矢,有效加強對網絡管理,提高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篩選和過濾能力。
(四)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其價值觀構建的現實狀況。高校在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識、有步驟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與進行,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構建與形成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環節,讓大學生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去比對、思考,有助于他們在新的層面上自覺地認識、理解、選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身體力行去學習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準則,真正體驗到自身價值實現與社會的自我發展需要,重新定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角色,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剛.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5.
[2]韓廣梅.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9
[3]張惠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價值觀構建[J].高校理論戰線,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