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艾 聶根香
摘要:傣族和其他民族一樣有自己傳統節目。但最負盛名、最能體現傣族傳統文化的當數潑水節。潑水節從遠古走來,它承載著太多的文化因子。本文試圖通過對傣族潑水節的產生,演變的過程,來探討分析其多元文化的內涵。使人們更加深入、全面、清晰、正確的認識傣族的潑水節。
關鍵詞:傣族;潑水節;多元文化;水文化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一個帶有佛教色彩的節日,除了中國傣族過這一節日外,巴利語(一種古印度語言,用以抄字佛經用的文字)系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泰國(泰族)、老撾(老族)、緬甸(禪邦人的禪族),因這些國家和傣族有著同源文化背景,所以,這些國家也有過潑水節的習俗。這就使潑水節具有多元文化的色彩。
一、關于潑水節的稱呼
德宏傣族稱潑水節為“信爽南”(“信”是季節,節令之意)。“擺爽南”(“擺”是聚會、節日、慶典,“爽”是潑;“南”是水。即潑水節之意)“擺桑問”(“桑問”是古印度巴利語,其意為用轉、變更)。西雙版納稱潑水節為“比邁”(“比”是年的意思,“邁”是新的意思,即過新年)。德宏的德昂族稱潑水節為“哄拍”(“哄”是洗的意思,“拍”是“佛”的意思,有浴佛之意)。阿昌族稱潑水節為“澆花節”。在泰國,潑水節叫做“宋干節”,在臨國緬甸,潑水節叫做“丁間”(意為“過渡”“轉換”之意,是梵文。)而更多的人則把潑水節叫做“浴佛節”,(即“佛誕節”)。
“浴佛節”亦稱“佛誕節”。佛教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日,中國佛教信徒常于次日舉行誦經等紀念活動,并根據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條龍口吐香水洗浴佛身的傳說,用各種名香浸水,灌洗釋迦太子誕生像。
二、關于潑水節的傳說
巴利語系的南傳上座部對潑水節有不同的傳說。這些傳說把潑水節的起源、變化解釋得更加異彩紛呈。
傳說之一:相傳,自地球上有了人類以后,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經常會出現洪災和旱災。為此,人、畜病變后,所散發出的臭氣驚動了天神(傣語俗稱“天神”為“昆西加”)天神就敦促雨神,水神給人間送水。為感謝天神的大恩大德,人們就舉行祭拜天神祈雨儀式,祈求年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人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遠離災難、疾病。此后這圣潔、幸福吉祥之水就慢慢地由祈雨演變為潑水節。表現了傣族人民勤勞、智慧和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樸素的思想。
傳說之二:講的是很久以前,七個美麗的女子(智慧的妻子)斗智斗勇,戰勝惡魔(丈夫)的凄美故事。七個美麗的女子為了不讓惡魔落地的頭顱燃起的大火傷及百姓,這七個女子輪流抱起惡魔的頭。可污穢的血弄臟了她們的身子,人們就用清水 潑向她們,以此來沖洗她們身上的污血,慢慢的這種潑水的方式就演變為今天的潑水節。潑水只是洗去污垢之意。
三、潑水節展示的文化內涵
從以上的幾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潑水節一開始是傣族農耕文明的體現。
首先,傣族,一開始信奉的是原始宗教。傣族先民認為:“萬物皆有靈”,自然、山川、江河、湖泊等都有神靈在掌管。所以,要祭拜它們。
傣族先民是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沿海、江湖地區,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傣族人認為“水誕生,世開城”、“水創世,世靠水”水是孕育萬物的浮汁,是生命的源泉。
作為農耕民族的傣族,在從事農業生產時都離不開水,所以,水在傣族人心中是圣潔、美好、吉祥的象征。傣家人沿江河畔而居,它們愛水、敬水,對水敬仰也就是對自然的敬仰。所以,潑水節是由農業祭祀文化演變而成的。現在,云南的一些地區如景洪、元江等地至今還保留著春播前祭水神的習俗。傣族人祭祀水神的習俗,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傣族祖先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其次,潑水節不是其正意義上的傣歷新年。當前,各大網站、媒體報道都宣稱潑水節是傣歷新年,這是不恰當的。其實,傣族有自己的歷法。自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后,南川上座部佛教這一外來文化和傣族本上文化碰撞、斗爭、較量、磨合后,變成了一種強勢文化,而本土文化也就變成了弱勢文化。據傣族古歌《十二月》里敘述了傣族地區每個月的氣候特點,農活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詮釋了勞動光榮,勤勉致富的樸素道理。描寫了傣族青年男生在勞動中相親相愛。書中寫到,傣族一年有12個月,傣歷新年是:“楞京”(傣語“新年”之意),“京比邁”(同上)。所以“楞京”這一周的第一天,即為新年元旦,相當于農歷11-12日,而在西雙版納地區,因用的歷法不同,潑水節就是他們的傣歷新年。
剛剛過去了的公歷2017年11月18日晚23:59分,是傣歷2111年跨入2112年新年之旦的日子,這才是傣族人民自己的傣歷新年。而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則在公歷4月中旬,老撾、泰國也是這時候開始過潑水節。
之所以出現誤傳,是由于長時期以來傣族在地理上的分隔和社會的變遷,才導致了傣歷不能正常地使用。加之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傣族是傣歷、佛歷、緬歷一起用,現在傣族也使用公歷。自然,當現人們誤把“潑水節”當做傣族的新年來宣傳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筆者再次強調,潑水節不是傣歷新年,“畹金京”才是傣族新年的元旦節。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潑水節是一種外來文化,它已由最初的習俗文化變為一種信仰文化,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潑水節屬于中國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節日,同樣,潑水節也屬于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老撾等信奉南川上座部佛教國家的節日。所以,才有了稱潑水節為“浴佛節”、“佛誕節”等的說法。潑水節是多元文化交織、并存、發展的國際性節日。這種多元文化,是因為中國傣族和泰、緬等國地理相連(或相近)和不相同的地域文化之間互相流通而形成的。它是一種在吸取對方文化元素的基礎上,致使本土文化另增新的內容而形成的傣-泰-緬-老多元文化格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潑水節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傣族傳統文化。它是本土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影響的產物。是一種被復制了的,被創新和變化、發展了的傳統“傣族文化”。為此,潑水節它具有很強的地域標志,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國際性的特點。
當然,在日新月異、一帶一路新文化的征途中,我們在尊重和欣賞自己的傳統本土文化的同時,還須尊重和欣賞其他民族文化,做到揚長避短、不忘初心、互相借鑒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簡明宗教辭典》趙匡威主編,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
[2]《中國傣族》何少林、白云編者。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3]《十二月》(德宏傣語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萬蕭林搜集整理。198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