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崇剛
摘要:小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小學生未來發展成功與否,很多時候是取決于小學階段的培養程度。學好小學數學課是打好一切的關鍵。擁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培養較強的學習能力、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和打下較為扎實的學習基礎,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近年來國家高度強調和高度重視創新性教學性學習和教學,創新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我們作為數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聯系生活;實踐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更是如此。小學數學教材從選材上更加注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使得數學知識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師一定要明確教材內容知識的要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情況,創新使用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關的數學知識為切入點,把數學教學融入生活。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親近數學并學會數學知識。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處理好教與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二、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由于不一樣的條件和智力發展情況,導致了小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不一,有些小朋友接受比較快,有些小朋友接受得比較慢,有些小朋友比較注重基礎的把握,有些小朋友悟性稍高等等現象,要求我們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發展程度,因材施教,培養小學生的獲得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現代學習論指出,促進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小學生的探索意識是教學是重要舉措,也是衡量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我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既要有整體性,使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又要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在教學進度、時間都一定的情況下,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如學習“加減法”時,可設計三層目標:第一層,能正確判斷怎樣的加數與被加數的應對位置;能加減龐大的數據,提高學習能力;第二層,能就加數與減數之間,運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同一結果的探索,歸納出怎樣的可行性方法的種類,這一嘗試是較為困難的,但是又是很有意義的過程;第三層,能利用猜想、觀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數學的歸納思想、分類思想等。
三、積極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的創新行為在教學中以發散性問題為出發點,恰到好處地激發創新思維和提出創新思維的要求。課堂上,讓學生動腦思索,動手操作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例如:有一教師在六年級復習平面知識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時,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練習:給學生一根長31.4厘米的繩子,把它圍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圓,你認為它們的周長相等嗎?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學生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在猜測過程中,許多學生通過計算證實了自己的猜想,圓的面積最大,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認知上的矛盾沖突,積極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體表現。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數學概念中的變換敘述方式、多項比較、利用表象聯想,計算學習中的一題多填,簡化環節、簡便運算,計算過程形象化,發展估算能力,初級幾何中注重觀察,動手操作、運用聯想,多求變化、知識活用,應用題學習中的全面感知,運用比較,補充練習,拼拆練習,括縮練習,一題多變練習,一題多解、自編應用題等各種形式,都是創新思維在數學學科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找到了這些形式,訓練才能落到實處。激發學生質疑,促使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在教學中師生共同展開多向思維,鼓勵創新,如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問、舉一反三、以一貫十、逆向解題”等方法,可以有效培養發散與收斂、變式與求異等思維習慣。
四、德育是數學教學不能忽視的東西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情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信息傳遞的傳送帶、催化劑。它不直接參與數學的認知活動,但對數學學習起著推動、調節等作用。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學《加減法》的時候,我除了帶領孩子們到操場上撿小石頭學數學外,我還給學生們布置了課外教學任務,回去幫父母洗菜,在洗菜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加減法,還讓學生體會了幫父母做事情的喜悅之情。在《認識紙幣》教學中我教會孩子體會父母辛苦賺錢來之不易,學會節約用錢,并且要愛護紙幣等知識。把德育貫穿于教學之中,是各科教學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總之,“知識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小學數學課程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知識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而不是單單為學習而學習,從而了解數學課程的價值,培養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秀琴.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討[J].知識經濟,2011.02
[2]張慶安.小學數學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J].師道:教研,2011.08
[3]蔣紅華.淺論創新教育與教師素質[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4]李雅娟.教師的教學技能[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