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旅游在歐洲有悠久的歷史,有學者認為,它起源于法國,主要是貴族到鄉村去度假;西班牙學者認為主要是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隨后工業社會中主導現代旅游業的自然、休閑、文化變遷的出現。我國鄉村旅游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主要是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和資源豐富的地區,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目前,我國鄉村旅游主要分布在三種地區:城市周邊、老少邊貧區、景區周邊地區。福建武夷山市周邊鄉村緊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依托景區的客源市場和鄉村特色旅游資源來開展鄉村旅游。本文將從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內涵出發,結合武夷山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案例,描述其開發現狀,在此基礎上分析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開發的措施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景區周邊;武夷山;旅游資源
一、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理論內涵
鄉村旅游在歐洲有悠久的歷史,有學者認為,它起源于法國,主要是貴族到鄉村去度假;西班牙學者認為主要是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隨后工業社會中主導現代旅游業的自然、休閑、文化變遷的出現。
國內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呈現多種類型的發展。楊旭(1992)認為,所謂鄉村旅游,就是以農業生物資源、農業經濟資源、鄉村社會資源所構成的立體景觀為對象的旅游活動,強調了游客的觀賞目的。90年代后期,由于城郊農家樂的興起,許多人又把鄉村旅游與“農家樂”等同起來,認為鄉村旅游是指以當地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鄉村旅游包含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按照區位狀況來劃分,將鄉村旅游分為:景區周邊型、城市周邊型和邊遠鄉村型。景區周邊型鄉村旅游,指地處旅游景區邊緣,立足現有的旅游資源,依托旅游景區龐大的客源市場,發展鄉村旅游的區域。武夷山市的五夫鎮、下梅鄉、城村古漢城就是依托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而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
二、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發展因素分析
(一)區位分析
旅游目的地區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鄰近風景名勝區,其客源市場會更加廣闊。游客在進行游覽時,需要省時、合理的旅游活動安排。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需要緊鄰風景名勝區,還要有便利的交通,武夷山市的五夫鎮、下梅鄉、城村古漢城便是依賴區位因素的發展鄉村旅游。
(二)旅游資源分析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是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鄉村旅游必須有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鄉村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武夷山市的五夫鎮、下梅鄉、城村古漢城具有豐富的極具特色和開發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
三、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
對于什么是鄉村旅游、怎樣發展鄉村旅游等問題,廣大農戶理解不深、認識不透,發展鄉村旅游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基礎不夠牢固。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整體服務水平還處于粗放型,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武夷山鄉村旅游大多在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部分鄉村旅游點的經營比較粗放,缺乏規范、標準的管理,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
(二)體驗性鄉村旅游產品缺乏
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總體上處于自發性發展狀態,隨著武夷山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投資在逐漸增多。但是旅游開發也存在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產品雷同、鄉村旅游形式單一。目前,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總體上海處于觀光旅游,對休閑農業、文化體驗、鄉村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的開發相對滯后,參與性、體驗性活動少。
(三)整體鄉村旅游規劃尚未形成
周邊鄉村旅游點五夫鎮、下梅村、城村古漢城與武夷山大景區的旅游資源缺乏互動,尚未完全納入武夷山的主流旅游線路中,鄉村旅游資源未能得到綜合有效的開發。在游客分流上,未能將更多的主景區游客吸引到周邊鄉村旅游中來。
四、武夷山周邊鄉村旅游開發措施
(一)培養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分批次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專業素質。注重鄉材旅游行業相關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建設方案,制定旅游管理人才吸引政策,建立鄉村導游員的準入制度和星級評定制度。實行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制度,有效提高武夷山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服務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
(二)増強景區周邊鄉村旅游資源深層次開發
武夷山景區周邊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圍繞五夫鎮的朱子文化旅游、下梅古村落旅游、城村閩越族文化遺址旅游的同時,將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能夠緊密的結合到一起,達到深層次、多方位開發的目的。五夫鎮可通過把白蓮生產與旅游觀光農業相結合的鄉村體驗游;下梅可集茶藝、鄉村風情、古建筑藝術展示與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城村古漢城可形成探索閩越族文化的研學旅游。
(三)周邊鄉村旅游與與主景區旅游線路形成互動
在整體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有層次地、有重點地推進城村、五夫鎮、下梅等鄉村旅游基礎的旅游目的地建設。通過將鄉村旅游線路與主景區旅游線路進行整合,帶動鄉村旅游的知名度。最終,設計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周邊鄉村旅游的精品線路,實現主景區與周邊鄉村旅游的有效互動和共同發展。
五、結束語
景區周邊型鄉村旅游結合其靠近旅游景區的區位優勢,應積極接受景區的旅游輻射帶動作用。在完善與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吸引旅游人才和提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打造旅游景區和周邊鄉村和諧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鄒偉,吳希冰.武夷山旅游產品開發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化業與技術,2007,27(4):148-150
[2]張正博.中國體驗經濟發展若干問題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12-14
[3]賴偵鏗.福建鄉村旅游產品創新開發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4]龍茂興.景區邊緣型鄉村旅游開發研究[D].湘潭大學 ,2007
[5]韓盧敏,焦華富,李俊峰.景區邊緣型鄉村旅游地開發研究——兼論黃山風景區周邊鄉村旅游開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186-190
作者簡介:魏建軍(1987——),男,福建建甌人,華僑大學旅游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規劃、休閑旅游。
基金項目:國家旅游局2016年度“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研究型英才培養項目”(編號:WMYC20161077),主持人:魏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