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玲
摘要:當前,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激發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如魚得水。每位學生都具備著創新思維,但是教師要參照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出來。
關鍵詞:創新意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活創新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創新能力”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活躍課堂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習到數學知識。現階段,創設教學情境這一教學方法受到了很多老師的歡迎,并且該種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當教師要講解《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由于二次函數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籃球問題、噴泉問題。因此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如:在學校籃球比賽中,張明跳起投籃,已知球出手的時候離地面的距離為20/9米,與籃圈中心的水平距離為8米,當球出手后水平距離為4米的時候達到了最高度4米,如果張明投籃時籃球運行的軌跡是拋物線,請同學們思考如果籃圈與地面相距3米,張明是否能夠投中呢?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的目的在于將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為后續的探究奠定了基礎。初中數學教師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的例子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借助生活實例來解決數學問題,同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個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激發潛在的創新興趣,孕育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興趣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鑒于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將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出來。一般情況下要求老師要與學生多多溝通,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指導下,學生不會覺得課堂氛圍較為壓抑,他們愿意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并且也會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以此來激發他們潛在的興趣。在以前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每節課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思維定勢。
比如:當教師要講解《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為了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教師最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在講解該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多與學生溝通,緩解課堂氛圍,并且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以前所學習的一次函數。接著教師要問:一次函數的圖象是什么呢?此時學生會說:一條直線。然后教師繼續追問:請同學大膽、勇敢地猜測我們今天所學的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什么呢?此時有的學生回答說:曲線;有的學生會說:射線。盡管學生的答案是不同的,但是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即反比例函數充滿了興趣。趁著這個機會,教師要列舉出該節課學生應該探討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參考書來解決這些問題。在畫反比例函數圖象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在學習正比例函數的時候是如何畫其圖象的?此時學生會說:第一,列表;第二,描點;第三,連線。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按照這個步驟來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另外,教師讓學生根據他們剛剛畫出的圖象來分析反比例函數的性質,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的教學方法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促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提高。
三、鼓勵學生的質疑置辯,學習創新方法
在教學中,只有學生掌握了方法,那么整個學習任務會變得輕松。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多提問的時間。在講解完新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向讓學生提問,并且學生也可以對老師剛剛講過的知識進行質疑。不管是提問還是質疑都是學生的思維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同時學生質疑置辯也是一個慢慢摸索創新方法的過程。比如:當教師要講解《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引出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在整節課堂上,教師會將45分鐘的時間都放在了講解知識上,并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多的提問、思考的時間。由于學生習慣了老師這種教學方法,他們會機械記憶這些位置關系,盡管最終學生知道了這些位置關系,但是他們卻不會運用理論知識。鑒于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讓學生大膽猜測點和圓的位置關系、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真正掌握創新方法。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學生提的問題比較怪異,但是教師還是要給學生鼓勵,告訴他們再接再勵。
四、豐富課堂的實踐操作,開發創新技能
數學這門課不同于其他的學科,該學科的教學與實驗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通過開展數學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想較為活躍,因此數學教師要抓住初中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整個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先前所學的知識來推證老師所給出的定理。
比如:當教師要講解《圓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將此節課設計成動手操作課。在上課之前,教師事先讓學生準備半徑分別為5厘米、7厘米的圓,尺子和鉛筆。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將半徑為5厘米的圓固定起來,然后移動另一個半徑為7厘米的圓。在學生移動另一個圓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這兩個圓有幾種位置關系?(2)在每一種位置關系中,兩個圓有幾個交點呢?(3)根據所確定的兩圓的位置關系,你們能夠確定出圓心距與兩圓半徑的數量關系嗎?接著學生要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來進行實踐操作,通過觀察、分析、猜測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初中生而言,當他們剛剛接觸本節課內容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這節課的內容較為復雜,但是如果教師通過實驗這種方法來講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那么學生可以輕而易舉的掌握這些知識。由此可見,初中數學教師要將實踐與理論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得教材中的理論知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開發創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