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芳
摘要: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句古語闡明了“快樂教育”的真諦。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啟發者、合作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導向作用,構建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帶著一種積極快樂的心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課堂;創建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與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知識、情感、技巧與思維的過程。為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善于利用課堂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快樂的學習環境,應該比淵博的學識更為重要。小學數學知識思維性強、邏輯推理嚴密、內容比較抽象,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感到單調、枯燥,而且總覺得難學、更難理解。結合這一現狀,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學生的身心、年齡等特點出發,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快樂”,使單調、乏味的數學課堂變為快樂、高效的課堂。那么,如何創建快樂課堂、收獲高效質量呢?
一、營造生動有趣的氛圍, 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師要切實營造富有童趣的教學氛圍,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鉆研問題,開闊眼界,它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種高效能的催化劑。可以說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及身心特點營造并維系一個富有童趣的教學情境,燃起學生的熱情,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產生“想學”的情感需要。這樣在他們進行學習數學的一開始就產生快樂的情感,久而久之一想起“數學”都能快樂。例如:教學“分一分”時,我課前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了一張碩大的桃樹圖和幾個小猴子,桃樹上面粘貼了許多的桃子,并引入了一個可愛的小猴子“花花”的形象貫穿始終,創設了“幫小猴花花解決難題”、“小猴們一起分桃子”和“闖三關”等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獻智,從而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在學習活動中。在思維的交流中,點燃了創新的火花,開啟了潛在的智慧,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 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小學生智慧的挖掘是從動作開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首先:自選策略,張揚個性。自選策略,張揚個性要求徹底改變“教”和“學”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構知識。例如教學經過時間時有這樣一個問題:“小星晚上8時睡覺,第二天早晨6時起床,她睡了幾小時?”教學時,首先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探索,啟發學生在探索時可以借助多種工具,用好書上的圖片。在這樣一種探索過程中,學生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嘗試著運用各具個性特色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有的是看鐘面數一數從晚上8時到第二天早上6時,時針走了10個大格,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時;有的是畫線段圖,每過1小時畫一段,從晚上8時到第二天早上6時共畫了1 0段,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時;有的先算晚上8時到深夜1 2時經過了4小時,從深夜1 2時到第一天早上6時經過了6小時,合起來是1 0小時,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時;還有的假設小星從晚上8時睡到第二天上午8時,共睡了1 2小時,實際上她只睡到早上6時,比假設的時間少2小時,所以小星睡了10小時。這些算法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獨立思考的結果,甚至是一種創造,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其次:關注學“動”的思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通過拼、擺、折、畫、量等探索活動建立形象,以動促思,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倡導合作交流的氛圍 分享學習數學的快樂
小學生的自我觀念比較嚴重,缺乏合作意識,為此教師要倡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潛能。新課程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在交流思維的過程中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從而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開發。例如在教學“統計”時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數據,有人用畫“#”等圖形作記錄;有人用寫數字記錄;用人用打“”的方法記錄;有人用畫“、、”等各種符號記錄。于是我就把不同的方法張貼在黑板上,問:“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各種記錄方法的優缺點。有人先說畫圖形好,是什么圖形就畫什么圖形,很清楚;馬上就有人質疑:“如果統計的不是圖形而是別的物體,也畫圖不是太麻煩了嗎?”于是有人提議:“寫數字好,什么都能統計。”又有人補充到:“而且最后不用數看看最后的數字是幾,就知道一共是幾個?很簡單!”馬上又有人反對:“可是寫數字各個數字都不一樣,要反復想下一個該寫幾了?容易出錯!”也許受前面的啟發,有人說打“√”好!代表正確好看!而且寫起來簡單方便等等,就在學生之問的你一言我一語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指正,相互學習,真理往往就在這看似毫無秩序的交流中得出的。而且學生們因為有人聆聽自己的見解,有人和自己爭論,有人認可自己的學習方式,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增加了相互了解,互相介紹自己的發現,共同分享著自信的快樂。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把“快樂”和“高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要創造一個“快樂課堂”、營造一個“快樂學習”的氛圍,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教學中,我們只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學生才能有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他們樂學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