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愛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小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發展,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師語言還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特點和風格。本文學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特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師語言;特點分析;教學能力
在小學階段,教學語言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語言的合理有效運用,對母語環境下的詞匯、句式、結構、涵義等掌握能力影響很大,小學階段是接受語言教育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認知還處于大片空白狀態,語文教學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弄清楚語言特點是必須的工作。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標準性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標準性主要體現在發音和詞匯方面,這也是語文教育的基礎部分。其中,發音的標準性以普通話為基礎,配合漢語拼音的學習,讓小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或課堂環境中)能夠自覺地使用普通話交流。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偏遠地區,方言特色比較濃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發音的準確性,會導致學生平翹舌部分、聲韻母混淆等問題,影響未來的表達能力。
此外,詞匯的標準性也同樣重要,但在語文教育中很容易被忽視。筆者提出的“詞匯準確性”即符合普通話語境下的詞匯應用,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得不借助通俗易懂的事物進行說明,而這一過程中就會借助大量方言土語。例如,“冬至節要吃餃子”這句話中的“餃子”,是普通話系統中較為符合通用語境的詞語,而在一些方言中,餃子也被稱為“扁食”“扁肉”,如果把以上這句話換成“冬至節要吃扁食”,很顯然是不倫不類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精確性特點
語言的“精確性”即簡練、流暢、清晰、易懂,是語文教學中語言表達的基礎要求。如果一句話或一個觀點翻來覆去地說,不僅會降低課堂效率,同時也會造成“廢話連篇”的感覺,降低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
小學教學以課堂形式為主,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40分鐘以內如何讓學生領悟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如何利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內容,就要側重語言精準性表達。一些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往往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徹,因此會三番五次的強調,但這種做法是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語文教師也無法保證每次表達都一致,反復強調的過程中產生的差異,反而更加讓學生迷惑。
強調語言精確性的特點,在應用中要強調語言質量以及講課內容的關聯度,既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又為學生保留下來自我思考的空間。
三、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特點
在長期的傳統教學工作中,大部分師生都認為語文屬于“文科”,與科學性存在明顯的分隔。而事實上,教學工作是傳播知識的途徑,任何一個學科都具有人文和自然兩方面的知識體系,語文教材內容包括的知識點豐富繁多,其中也同樣具備科學性特點。例如,筆者在講授《司馬光》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有學生提到:水是有浮力的,為什么非要打破水缸才能救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顯然不能從純粹的物理學理論入手,筆者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人體的含水比例,然后強調在眾人都驚慌失措的時候,司馬光砸缸的舉動是一種隨機應變的表現。這樣即解釋了學生心中的疑問,也沒有偏離語文教學內容的主題。但在這一過程中,要強調特殊環境、特殊情況,語言的科學性十分重要,否則會造成學生的誤解,如掉入缸中就沒有浮力,而掉入河中就有浮力。又如《北大荒的秋天》這篇課文中,提到了“絳紫”的概念,學生雖然知道這是一種顏色,但與日常中所接觸到的“紅黃藍”等色彩相比,完全缺乏認知概念。教師在解釋的時候,由于自身的知識體系不足,簡單地解釋為“深紫色”或“紫色”,學生就會把“絳紫”單純地理解為“紫色”,但事實上顏色之間是存在很大區別的。絳紫代表的是一種紅中帶紫的情況,如果學生不能深入理解,也無法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美感和意境。
四、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性特點
語文教學是母語環境下開展的基本素養訓練,小學階段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期。由于這一階段學生認知中沒有雜念干擾,如同白紙一樣便于規劃,所以在教學語言的應用中必須強調規范性的特點,語文教師是一個典范也是一個榜樣,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如果日常教學中不注意,那么學生也會無意中進行模仿。
如很多方言在主謂賓的表達結構上與普通話差異較大,如“你先走”說成“你走先”、“難道說”說成“難不成說”等現象,雖然這種表達方式并不影響詞義理解,但卻會導致規范性的弱化,小學生有很大的獵奇心理,在模仿的同時也會“創造”;同時,加上現代傳媒信息十分發達,一些不正確利用漢語的方式導出可見,如很多影視劇中可以改變的讀音、句式等,語文教師應該在規范自身的同時,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方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規范的一大障礙,不僅僅是教師,學生同樣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在一些方言體系普遍且影響嚴重的地區,如四川、海南等,普通話經過改造之后,形成一種“雜合體”,并被應用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杜絕這種錯誤,實現規范性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