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昊天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運用也越加廣泛,特別是金融與互聯網的共同發展已經無法阻擋。其中,互聯網是渠道,而金融始終是其本質。同時,互聯網金融促進了金融行業的創新,有助打破金融行業的壟斷。但是,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而相匹配的法律法規的出臺還是相對滯后,特別是在互聯網的監管和市場入門檻方面,風險還在不斷集聚。本文在介紹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和漏洞,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手段。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防護措施;監管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現狀
(一)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形態
如今的金融體系主要對資金的流動進行優化適配等功能,而傳統金融和互聯金融最大的區別在于平臺差異。在這方面,得益于強大的計算機技術,互聯網金融完成了很多以前不能想象的功能,加快了金融體系的運作速度。在這種競爭體制下,傳統金融要想長遠發展也需要加入互聯網的元素,例如各種銀行推出的互聯網支付模式等。
(二)第三方支付
一般意義上的第三方支付就是中介機構提供的資金流動服務,只需要達成相關合同,便可以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資金周轉活動,收付款雙方確認流轉無誤后再通過三方平臺交接,則線上付款行為成功。當然,如果收付雙方不滿意也可以中斷第三方的付款行為。
(三)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相當于是用計算機技術打磨出來的貨幣,雖然沒有真實的貨幣實體,但卻有代表貨幣的特定符號,而這一符號也是虛擬貨幣價值的根本。最初的貨幣是以方便交易為宗旨,虛擬貨幣相當于從貨幣中分離出來的一個體系,但更多的是方便線上交易。
(四)網絡借貸模式
在如今流行的P2P平臺中,最常見的便是借貸模式平臺,也是通過互聯網構造的創新型借貸。與傳統模式相比,P2P借貸在信息收集、業務手續辦理等方面都是通過線上來辦理,并且這是互聯網發展的主力。
(五)眾籌融資
其運營模式也并不復雜,首先,資金需求者通過平臺展現產品和提出相應的產品發展規劃等,然后來吸引感興趣的人群,并獲得他們經濟上的支持。最后,實現產品規劃目標,并以按比例分配等方式回饋資金提供者,或者以產品本身來回饋參與者。這一模式有利于實現雙贏,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社會上資金的供需平衡,進而也加強了空閑資金的流動性。
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風險
由于現有的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主要適用于傳統金融,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概念,雖然近幾年逐漸出臺了相應的監管制度,但始終無法全面包含眾多新型業務,與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相比,相匹配的監管法規的出臺還是相對滯后,存在很多監管的真空地帶,導致近幾年出現很多通過互聯網進行非法集資的現象。
(一)監管的影響力小
這表現在一些互聯網金融的機構也沒有得到法律認可,并且這些機構到底歸哪個政府部門管也沒有明確的定論。例如,目前法律認為一些三方支付平臺的本質為付款類服務。但實際上,例如支付寶等機構卻與銀行的一些功能相似,它能進行資金的流轉與結算。然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結算業務需要商業銀行才能進行,因此,有些機構便稱自身為中介平臺,這樣就避免與銀行的沖突。其中便蘊含著很大風險,因為這類機構在法律上的定位只是中介平臺,對于客戶的資金效益等問題,并不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法律上的進入門檻低
一般來說,為了維護市場上的穩定,法律上一般都會對進入行業的企業進行運營資金、風控、運行模式等方面做最低限制。在互聯網金融中,雖然對部分業務做了最低注冊資金要求,但并沒有對下面細分的業務進行限制,只是粗略的做了一個統一的限額,這導致P2P行業內參差不齊,甚至許多明顯帶有欺詐性質。
(三)風險的預防與控制
互聯網金融大大促進了金融行業的創新,有助打破金融行業的壟斷,逼迫傳統金融行業的改革在不斷變化的互聯網技術中,其風險模式也會隨之變化,這就難免需要長期的對其風險觀測與監控。
1.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因為在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下,互聯網金融可以構造一個精細的系統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政府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的優勢做好頂層設計,發揮指導和輔助功能。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還屬于盲目的利益導向性,發展的需求很迫切,但是發展方向混亂無序,相關部門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來引導其發展。例如,可以對互聯網金融中風險較大的業務進行相應的資金補貼等鼓勵手段,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備份和考查,使其與傳統金融的信用評級系統相匹配。
2.優化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體系
在我國各種金融領域的年會中,便時常提到關于P2P平臺的雜亂現象。其中,最有效的治理手段便是出臺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監管體系。
為完成法規的合理建立,應指定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強機構之間的協調溝通,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速度,而不是責任的歸屬問題。并在互聯網金融中對業務進行細分,為細分后的業務安排對應的政府機構負責監管。
在監管內容上,主要在企業運作風控、互聯網數據安全保障技術、經營內容的合規性等方面進行監測與管控。同時使國家金融研究部門和信息安全技術部門相聯合,在以信息類技術為基礎的條件下,主動降低市場類風險。
在對監管規則的探索中,要積極結合不斷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現狀,要調整相應制度,而不能始終如一。在監測內容的研究更新中也要劃分出新的責任歸屬,來加強監測體系的長遠、合理的發展。
3.推動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在傳統機構與互聯網的深入揉合之后,將使金融系統中的用戶的流動資金數據使用效率提高。結合傳統金融的優勢,完善風控審批流程,引入第三方數據和征信,實現快速授信等。
三、結論
互聯網金融已經在我國走了一段崎嶇但快捷的路程,在未來科技大跨越的條件下,相信還會有突破性的創新。但相關的法規準則沒有跟上金融系統深化的步奏,在例如監管等問題上依然沒有實現突破性的成果,這將很大程度上阻礙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路徑。
在此文的分析中,先是對多樣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做了簡要的分析,并從中解析出了主要分險,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監管類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的潮流比較激進,關于其發展模式也沒有統一的規定,因此本文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文字描述來做研究報告,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探索和分析中也提出了一些可實施的針對性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1-12.
[2] 閆真宇.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0-42.
[3] 李媛.國內P2P融資平臺風險分析及監管政策構想[J].武漢金融,2014(9):26-27.
[4] 董妍.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以 P2P 網貸平臺為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5(3):79-81.
[5] 張松,史經偉,雷鼎.互聯網金融下的操作風險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9):33-36.
[6] 吳曉光.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客戶權益保護.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2):56-57.
[7] 何曉玲,王玫.P2P網絡借貸現狀及風險防范.中國商貿,2013(20):79-82.
[8] 傅曉鋒.P2P網貸平臺的現狀及其風險.金融視線,2013(32):77-80.
[9] 艾金娣.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防范.中國金融,2012(1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