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國
摘要:縱觀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可知,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不佳。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點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良好溝通,并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也能夠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
新課改理念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享有平等的權利,然而,不可否認,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要在短短的課時中,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是一個難以實現的愿望,但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這一目標得到了實現,在數學的學習中,每個學生都將擁有同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呢?
一、小組合作學習探索的內涵
小組合作型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小學數學課堂形成了一個同學之間良性交流的學習環境,讓數學教學的授課氛圍更加貼近學生群體。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教學表達形式,創立一個學生和教師交互式學習討論的環境,實現班級內部師生的共同進步。與此同時,隨著現代教育理論對于知識應用能力要求的逐步提升,將數學基本理論和數學實踐應用模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已經逐步成為數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有助于集中小學生的集體智慧,為小學生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讓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集中合作式討論,將數學理論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讓小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幫助學生終身學習數學的有力工具,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獨立思維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論實踐能力,為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幫助,也為小學生的后續數學知識學習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當前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很多情況處于表面化形式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意識等都處于不定性狀態,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存在一些問題,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需要重視的重點。在實踐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處于表面化形式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沒有制定明確的合作目的和任務,教師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致使教師不清楚自己的教學任務,也無法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隨意性比較強,教師在很多情況下只是將其看做一種教學形式,導致小組合作學習得不到真正落實;最后,小組合作學習的責任沒有得到明確分工,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開展學習活動,從而在小組討論中找不到正確的定位和方向,給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效果帶來了極大影響。
(二)不注重過程,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強
在合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相關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得到有效激發,但是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強,教師過多的注重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導致小學生無法形成比較系統的學習思路和數學知識體系。與此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較多學生只是出于好奇心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但沒有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最終無法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
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一)課前預習階段的小組合作
在講解小數乘法這一節內容之前,教師應該讓同學自行分組進行預習,并且給予學生預習題目,讓其通過小組預習討論之后將題目解出,并在課堂上進行公布答案,并將小組解決此道題目的方法告知班級同學。例如,教師在課前給予學生5.5×3以及5.1×3分別等于多少,如果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結果又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共同翻閱書籍進行閱讀,從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最終將答案解出。
(二)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
在課堂中教師同樣要重點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給予每一小組題目讓其分別運用不同的解法進行解答。例如,教師給予這樣一道題目。小明今天買了三個桃子,一個桃子1.5元,請問三個桃子多少元?這樣一來,學生通過積極的討論能夠總結出解答這道題目的不同方法。如1.5+1.5+1.5=4.5元;1.5×3=4.5元;1.5元=1元5角,1×3=3元,5角×3=15角,而15角=1.5元,將其加和等于3+1.5=4.5元。由此可見,在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活躍學生思維,讓其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三)課堂教學后的小組合作
課堂教學后的小組合作主要指學生在結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后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與生活相關的學習任務,讓小組共同去完成。這樣一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再單純的是理論知識,而是能夠很好地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因此,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小組合作活動,共同調查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社會調查工作。例如,在學校放學后的60分鐘內學校外面往來的車倆總數等這一類有關數學統計工作的調查活動。通過這樣的調查活動能夠培養學生形成縝密的思維,這在其后續的數學學習中將有很大的幫助。
四、加強師生互動,積極鼓勵學生
教師是課堂、學生的引導者,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小組任務完成中,及時給予合適的指導,給予學生肯定、鼓勵,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在一些計算題、應用題講解中,如果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仍無法計算出結果,教師應適當地加入小組討論,給予恰當的提示,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思路,從而通過討論、計算得出正確結果。教師的及時加入、啟示,可避免學生因得不到答案產生學習挫敗感、厭倦感,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應對小組任務的完成給予及時的肯定,對于未能完成任務或回答錯誤的學生也應給予鼓勵、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勢互補,開闊思路,促進學生獲得更加扎實的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發展數學能力。時間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結合自己的實踐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通過反思,不斷改進,使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策略更加實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