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鵬 李月白 宋怡
[摘要]近年來,隨著“校園貸”事件在高校愈演愈烈,嚴重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破壞高校安全穩定、抹黑互聯網+模式。成為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從安全、和諧校園視閾下。以高校思政教師的視角分析“校園貸”現象的成因,提出學校加強教育引導、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與立法、建立校園貸危機處理機制三種措施,為師生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和諧校園。
[關鍵詞]校園貸 風險防范 對策
一、校園貸現象的成因分析
1、放貸門檻低、審核簡單、隱蔽性好
“校園貸”平臺在推廣過程中多數存在極具迷惑性與誘惑力的虛假宣傳,極速到賬、手續便捷、費率更低、品種豐富等廣告在平臺上標識非常明顯,誘導安全防范意識薄弱的大學生毫無防備的步入泥潭?!靶@貸”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其緣由在于僅需要一張身份證、一個手機號,在平臺上注冊,一般經過1至3個工作日的簡單審核,所申請提取額定即可到賬,一般的借貸平臺根據借款人使用情況給定幾百到幾千的現金額度。另外,“校園貸”過程基本上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學生借款情況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管。
2、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缺失、消費觀缺乏理性
多數大學生不具備常規的金融知識且性格天真?!靶@貸”表面上看低息、手續簡單,但實際手續費、服務費、利息等支出項較多,對于金融知識匱乏的大學生們,網貸平臺一般通過“平臺服務費”、“以物抵金”、“供應鏈資金沉淀利差”等方式來迷惑他們,最后導致利息比高利貸還高。當前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互聯網,他們可塑性極強,具有超前消費的觀念。甚至有學生通過“校園貸”進行網絡賭博,毫不顧及自身還貸能力。另外,部分大學生法律法規意識薄弱,個人隱私較易被不法分子盜取用于校園貸。簽訂借貸合同過程中,對合同約定條款理解不透徹,僅關心貸款金額到賬的問題,一旦發現自身上當受騙,又缺乏法律維權意識,難以及時、正確的解決問題。
3、監管薄弱、法律法規不健全
“校園貸”平臺的業務在實際中缺乏外界有力的監管,尚不具備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體系?!靶@貸”平臺運用線上的優勢形成有別于傳統P2P借貸的運營模式,具體表現在所有的手續均通過互聯網完成,完成交易只需要借款人與出借方相互達成協議即可,外界監督力量介入相對困難。盡管2016年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但是對網絡借貸平臺約束力不足,懲罰力度不能迫使網貸平臺繼續牟利,相關的處罰的內容與方式等也較為模糊,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仍需不斷健全。
二、風險防范對策
1、學校加強教育引導
學校作為育人的主要主體,一方面要在學生中普及金融知識、法律法規、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做到全面教育和預防?!靶@貸”風險防范作為高校日常管理中一項重要內容,可以通過深入開展“校園貸”摸底排查建立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對涉及不良“校園貸”問題的學生重點關注,定期開展“校園貸”自查工作,切實加強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和信用教育,加大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力度。向學生普及金融信貸、網絡安全、防范網絡詐騙等基本知識;正確看待學生在消費、學習、就業等方面小額、適度的資金需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合理支持、適當控制學生的消費支出,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勤工助學。
2、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與立法
“校園貸”源于互聯網金融,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違背了互聯網金融的實質,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邊緣。從既有“校園貸”產生的亂象中可以看到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束縛力不強、缺失強有力的監管等問題。為此,一方面各相關部門之間應加強相互合作,完善信息共享體系,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統一監管和分層分類監管機制,明確個部門的監管范圍及監管職責,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與防控;另一方面,相關權力部門應當針對此類現象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約束“校園貸”的發生。
3、建立校園貸危機處理機制
加強學生參與網絡借貸和不良消費行為的監測,禁止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宣傳、推薦、代理“校園貸”業務。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對已經參與網絡借貸、金額較大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系,通過法律途經及時解決,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給予一定得心理輔導,幫助學生重新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向學生發布預警提示信息,妥善化解風險。對于泄漏、惡意曝光或者非法使用學生個人信息以及暴力催貸、威脅、甚至脅迫學生從事非法交易等惡劣行徑,積極應對處置,配合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切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保障校園安全。
三、結語
“校園貸”是一把雙刃劍,作為這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它彌補了金融業務的部分空白,但也正由于其顯著的特性,不斷引發影響校園安全、和諧、穩定的危機事件。本文從學生思政教師的視角分析校園貸危機的成因及相關的風險防范措施,希望為高校學生工作者處理校園貸事件提供借鑒,呼吁有關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與支持,從增強學生自身防范意識著手,做到監管到位、全面教育、實時監測、妥善應對,確保學生在校期間身心健康,為師生構建一個和諧、平安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