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信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是習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的國家頂層戰略設計,它不僅是更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選擇。“一帶一路”戰略跨越地理范圍廣闊,沿線有眾多阿拉伯國家,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國同沿線阿拉伯國家的跨文化交流,進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成為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必須面對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以阿拉伯語類課程為例對高校跨文化交流課程的設置提出了一些淺顯的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關鍵詞]“一帶一路” 阿拉伯語 跨文化 課程設置
一、問題的提出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作為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它也對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是更利國、利民、利世的創舉,體現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人的高瞻遠矚。
“一帶一路”戰略依托于古絲綢之路,借助現有的區域平臺,積極發展我國同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和經貿往來。“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的地域廣,國家多,阿拉伯世界處于其腹地。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在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正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的地區廣闊,語言復雜,因此,各地政府對精通沿線小語種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他們不僅是跨文化交流的語言人才和文化使者,更是精通多國語言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由于阿拉伯國家所處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既精通漢語又掌握阿拉伯語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已成為當下的迫切之需。因為“阿拉伯國家位于‘一帶一路的西端交匯地帶,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在整個這條線路上,共有阿拉伯國家13個,即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伊拉克、埃及的西奈半島。但同時,國內學習阿拉伯語的人才十分有限,尤其是與學習英語、法語、德語等大語種相比則更是鳳毛菱角。一方面出于“一帶一路”戰略對阿拉伯語人才和精通阿拉伯文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這類人才又極為缺乏,這就需要我國高校不斷加大對阿拉伯語的投入力度,培養大量精通阿拉伯語的人才和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以滿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對阿拉伯語種人才的需求。據統計,目前我國公立高校開設阿拉伯語的學校僅有20所,這遠無法滿足社會對這類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跨文化交流的內涵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組織、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它是一種動態社會現象,具有特定的動因、趨向和形態”跨文化交流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化交流,因為語言往往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先需要解決的障礙,幾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進行交流,如果能說同一種語言將會大大減少交流過程的問題。與此同時,跨文化交流的內容絕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它是以語言為基礎,包括基于語言之上的文化互通,也就是要熟知兩國或多國的文化積淀、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人文風情等。只有滿足這個條件才能稱之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人才,而僅僅熟知多種語言,只能算作是良好的翻譯者。
本文所研究的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由于文化背景迥異,因此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交流雙方的共享性不強。“共享性是指人們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中、阿雙方在語言、宗教信仰、歷史傳統、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這給雙方的跨文化交流帶來了一些挑戰。
第二,慣性思維的影響力較強。文化塑造一個民族,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思維當中已有很多定式,比如難以理解為什么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的宗教信仰如此虔誠。同樣阿拉伯世界深受伊斯蘭教長達數千年的影響,也無法理解為什么中國絕大多數民眾不信仰宗教。
三、沿線阿拉伯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復雜性
1.地方語言不通
語言是溝通的基礎,為了更好的阿拉伯國家開展友好合作,就必須依靠精通阿拉伯語人才牽線搭橋。但是除了統一學習阿拉伯官方語言之外,還需要知曉一些阿拉伯各地的方言。具體來說,阿拉伯各國都有自己的方言,各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方言進行交流。現代阿拉伯世界分為五大方言區:“也門方言區、約旦方言區、伊拉克方言區、埃及方言區、馬格里布方言區。”這五大方言之間既有作為阿拉伯語的相似之處,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特殊之處。同時,“一帶一路”就覆蓋了這五大方言區。因此,在阿拉伯語言學習若只知標準阿拉伯語,不知各地方言,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就會會出現溝通障礙。
2.宗教信仰差異
對于極度虔誠信教的國家和民眾來說,與他們打交道而不知其確切的宗教信仰,會極大的增加雙方的摩擦和誤解,對于一方而言似不成問題的方面,但對另一方而言卻是不能容忍的原則性問題。
“一帶一路”沿線共13個阿拉伯國家,他們基本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又分為兩大教派,即遜尼派和什葉派。兩派之間分歧頗多,集中到一點就是“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最大分歧在于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的合法性問題。”兩派在默罕默德去世之后,對于后繼者的認同并不一致。這種分歧一直延續到今,但在今日的世界,兩者之間的分歧并不僅僅局限于宗教方面,“權力等物質性因素才是雙方沖突的實質。”再加上國際政治力量在這其中的縱橫捭闔更加重了問題的復雜性。
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些民眾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是阿拉伯人中的少數派,約占阿拉伯人總人口的3%一4%。”其中就包括“一帶一路”中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部分民眾。而信仰基督教的民眾又可分為東派基督教會和東儀天主教兩大派別,這兩大派別內部又分為多個小派別,十分復雜。
3.種族成分不同
種族差異決定著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知識構成的不同。據統計,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構成主要有:尼格羅人、禪路支人、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等多達幾十個民族,可以說民族構成十分復雜。每一個民族幾乎都有其獨特之處,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在交流過程中,觸碰了某種民族文化的底線,將會帶來無盡的煩惱,不僅無法為“一帶一路”做出貢獻,反而給兩個地區的人們帶來隔閡與不快。
四、高校跨文化交流課程開設
高校的使命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養自是其重任。跨文化人才的培養從總體上來說,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人才的培養;二是文化軟實力人才的培養。以阿拉伯世界為例,具體而言,又包括標準阿拉伯語言人才的培養,阿拉伯方言人才的培養;文化習俗方面人才的培養,宗教信仰方面人才的培養。
1.標準阿拉伯語言課程的設置
文化交流,語言先行,良好的語言溝通促使雙方的交流基于同一個平臺,是去除跨文化交流障礙最有效的手段。“一帶一路”途經眾多阿拉伯國家,他們的官方語言基本為阿拉伯語,在與他們政府、媒體打交道過程中,需要大量熟知乃至精通阿拉伯語種的人才,這其中包含了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高層次人才。據悉,我國現在阿拉伯語的需求大大高于供給,學者們統計認為:“我國的阿語人才供需比為1:7.”基于此,培養大批阿拉伯語人才現已成為國內外語類高校的當務之急。其培養方式可以是2+2模式或3+2模式。
(1)2+2模式:此模式僅就本科而言。本科首先在國內讀兩年,然后去阿拉伯世界讀兩年。在國內就讀時,從第二年開始,使用純外語授課,在課上不再出現漢語,這主要是為即將外出學習打基礎。在國外的兩年,主要是進行實地的語言學習,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阿拉伯語的海洋中,耳濡目染的學習。
(2)3+2模式:此模式為本碩連讀,本科三年,研究生兩年。這種模式適合于那種領悟能力強,語言天賦高,愿意持續鉆研的學生。本科三年當中的頭兩年在國內學習,第三年開始再加上研究生的兩年在阿拉伯世界學習。國內學習的前兩年與2+2模式相似。在國外學習的三年當中,用一年半的時間完全學會阿拉伯官方語言,接下來的時間,通過閱讀原典的方式對阿拉伯世界的歷史、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2.阿拉伯方言課程的設置
正如前文所述,阿拉伯世界國家眾多,“一帶一路”途徑的國家就有十三個之多,這些國家很多都有自己的方言,尤其是民間交流時幾乎都使用方言,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化,沿線國家形成命運共同體之后,民間交流將日益增多。國內各大高校在對跨文化人才進行培養時,必須逐漸夯實對阿拉伯語方言人才的培養。阿拉伯地區方言眾多,我們不可能有精力對每一種方言都熟知,筆者認為在以下幾種方言當中進行人才培養既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
(1)埃及阿拉伯語方言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他們的民眾基本使用埃及阿拉伯語,這種語言與官方阿拉伯語有較大區別,而且它是阿拉伯世界所有方言中使用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方言,出于戰略發展的需要,國內各大高校必然需要培養精通埃及阿拉伯語人才。
(2)半島阿拉伯語方言
半島阿拉伯語,指流通于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語變體。其通行區域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門、科威特、巴林、伊拉克等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都是“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因此,培養掌握半島阿拉伯語方言相關人才十分必要。
(3)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
這種方言流行于伊拉克境內,敘利亞中北部以及土耳其部分地區。伊拉克是“一帶一路”沿線人口較多的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則是連接著歐亞大陸,它還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因此,學習這兩個國家流行的方言,我們作為“一帶一路”的踐行者變得十分迫切。
3.阿拉伯文化課程的設置
語言是交流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跨文化交流最基本、最低層次的內容,交流始于語言,但絕不局限于語言,更深層次的交流應該是文化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這才是深度交流,這才能使跨文化的雙方達成深度合作。阿拉伯文化使者的培養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1)宗教信仰
阿拉伯世界的民眾基本信仰伊斯蘭教。當中分為兩大教派,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所占人口約為85%,遜尼派約占15%。這兩派在宗教主張、政治立場等方面有著難以調和的分歧。不同國家,信仰可能不同,就是同一國家也有所差異。比如伊拉克,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54%、遜尼派穆斯林占41%。要想達到對阿拉伯世界的真正了解,必須要知曉什葉派和遜尼派的過去、現在,這樣在雙方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才能抓住他們的內在。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卻十分不易,因為本身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很復雜的事,要想理清宗教信仰中的不同派別則更是難上加難。筆者有一個想法,高校是否可以專門招收國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破格錄取,以使得在隨后的宗教學習方面降低難度。
(2)民俗習慣
漢族人的民俗習慣很少,似乎沒有什么禁忌,但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則并非如此,不學習這一點,在雙方的跨文化交流中往往會造成誤會和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沙特婦女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傳統習慣,不接觸陌生男人。如果不熟知這一點,在與沙特婦女打招呼時,她們不予理會,自己心中有怨氣則可說是咎由自取。再如科威特人,在用餐時喜歡席地而坐,用手抓飯吃,如果國人看到這一場景,覺得科威特人太不文明,乃至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他們,則一定會增加兩者交流過程中的障礙。巴林人熱情好客,講義氣,他們樂于與客人肩并肩而行,為了表達親密無間,常會拉著客人的手一起走,不了解這一點,而在巴林人伸出手時回絕他們,則必然引起他們的不快。
風俗習慣方面的學習可以融合在語言學習當中。在學習時一定要細致認真,要認識到每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非常重要,因為懂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對他們尊重的表現,他們為了表達回敬,一般會坦誠友好相待,從而增強跨文化交流中的互信,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提供一些便利條件。
五、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的開展和深化迫切需要對口的專業型人才。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區域——阿拉伯國家,我國歷來重視與其發展長期合作的友好關系。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更加促使雙邊關系的發展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國內相關高校應長期致力于跨文化交流課程創新化建設,培養知識通、素質高、能力強,既精通阿拉伯語又具備扎實跨文化溝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進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向縱深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