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營
摘 要 杜威是美國偉大教育家、哲學家,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美國教育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核心思想之一“做中學”的教學理論提倡以實踐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對于我國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技術應用型人才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做中學”這一教學理論也是職業教育院校實行“產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奠基石。因此,我們職業教育應該以杜威的“做中學”這一教學理論為指導,從中借鑒和吸收其有利部分,繼而重新定位我國職業教育在教學改革方面的一系列舉措。
關鍵詞 杜威 做中學 職業教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03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GAO Yi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00)
Abstract Dewey is a great American educator, the philosopher, whose pragmatism education thought has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to American education, one of his core concepts of pragmatism education is the teaching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advocat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practice as the main body. Thi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technically appli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duction-learning combined"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refore,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Dewey's teaching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learn from it and absorb its favorable parts, and then reorient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Dewey; learning by do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1 “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內涵
20世紀初,杜威曾抨擊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指出傳統的學校教育禁錮了學生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經驗” 等以兒童中心的教育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做中學”教學理論,該教育思想不僅對美國職業教育的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也有一定的啟示。杜威認為從“做中學”要比“聽中學”更是一種較好的方法。①“做中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兒童手腦并用,親自去接觸具體的事物,并通過自己的感性思考上升為理性思考的高度,最后達到問題的成功解決。
西方有句著名的諺語“一磅的學理,不如一兩的實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杜威批判我國傳統的教育,認為“聽中學”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只是片面地傳遞了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精華,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杜威看來,在社會的一切學習過程之中,倘若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動手“做”的這一過程,那么學生的自然發展必然會受到阻礙,尤其是在21世紀的今天,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之下,人才是中國制造的關鍵所在,中國制造不僅需要高、精、尖端科研型人才,更是需要大量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可以這么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是以“知識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能力為中心”,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國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具備寬厚的理論知識結構和實踐知識結構,同時還要具備應用各類知識的能力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能夠使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術的運用,在一定的基礎上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繼而提高我們整個社會的社會生產效率。
在“中國制造2025”這個強大背景之下,一方面對社會生產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我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肩負著巨大的歷史使命和職責,必須迅速地做出回應、抓住機遇,主動適應中國制造強國的戰略需求,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和技能型應用人才。
2 “做中學”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2.1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開展綜合實訓課程,構建合理的實訓課程體系
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鑒于高分低能這一現象,杜威“做中學”這一教學理論為基礎,在教育教學改革這一方面上我們開設了綜合實踐性質的活動課,使我們的學生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而且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綜合實踐課程之中,學生會在實際的操作之中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在另一種程度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無疑是加強我國實訓課程體系建設問題。當前,實訓課程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中心環節,目前已經成為衡量職業學校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習的一個重要標桿和主要手段。然而,目前實訓課程建設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訓課程建設。現今的職業教育課程框架仍然以普通教育為藍本,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此外,實訓內容更新滯后、實訓方法缺乏特色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肩負著巨大的歷史使命和職責,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目標的實現,與職業教育實訓的課程建設唇齒相依、密不可分。因此,必須以杜威“做中學”這一教學理論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新定位我國職業教育在教學改革上的新思路。
2.2 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深化實踐性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受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影響,對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較為欠缺。而杜威用“做中學”替代了傳統的“聽中學”,是對那些傳統死記硬背、填鴨式式學習方法的否定,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國職業院校應圍繞“做中學”教學理論,通過“做”來引導學生對以后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的認識;通過“做”去指導學生職業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通過“做”檢驗學生掌握職業技能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通過“做”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對于將來所要從事工作對于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職業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進而激發學生在以后的專業學習上的學習興趣。②
以杜威“做中學”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我們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小組研究是學習的方法來開展實踐性教學。同時,開展實踐性教學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本質,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加強反思性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2.3 以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為目標,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受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學校通常把期末考試作為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依據,唯分數論,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好壞,這種評價方式將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中國制造2025”這個強大背景之下,一方面對社會生產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唯分數論”單一片面的考核評價模式,采取“多元智能化”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切實推進職業學校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我們必須要徹底改革過去傳統的以“知識考核”為主的方式,大力推進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由傳統的以“試卷考試”為主,切實落實“以書面測試、社會實踐課程以及畢業成果展示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模式;在考核內容上倡導考核內容合理化、科學化。
最終,我們的考核評價要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激勵,都有成功的體驗,都對自己信心滿滿,在此基礎上都在原有水平上實現新的發展。
2.4 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新型學生觀和良好的師生關系
從我國職業院校的現實情況分析,職業院校的學生生源相對于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主要是文化基礎課掌握不扎實的學生,對于文化基礎課而言,這些學生并不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是對文化基礎課比較反感、甚至厭學的情況,在課堂上,對于教師的講授沒有絲毫的興趣而言,這就造成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沒有互動,教師沒有走進學生的學習中心,學生也尚未走進教學的中心,教師與學生不可避免的也就沒有交流。倘若一直持續忽視學生的這種訴求,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分離現象依舊存在,那么真正意義的“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就不復存在,何談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上,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教學出發點,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在教學目標上,以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為目的,不僅使他們在德智體美上有所發展,而且在做人、為人處世等生活方面上有所提高;在教學評價上,把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而不是教師的教學成果,真正做到評價的科學合理化。杜威的“做中學”教育理念就契合了學生的這種訴求,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其“做中學”教學理論的實施就是為了創設一種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實現,其一,有助于我國職業院校有效學習活動的開展;其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和正確的學生觀也是教學改革的一大目標,因為成功教學的實現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分不開的。
注釋
① 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6.
② 田小梅.杜威“做中學”教學理論及其對我國成人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2015:90.
參考文獻
[1] 王麗菊.基于“做中學,學中做”高職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
[2] 王新民,王瑩.杜威教育思想述評[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
[3] 杜俊,王丹.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觀及其對高職教育的啟示[J].繼續教育,2011(5).
[4] 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35.
[5] 周益發,周漢林.再談杜威的教育思想——探討“從做中學”的教育原則[J].科技信息,2007(28).
[6] 常淑麗,柳吉良.杜威的“做中學”對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7] 邱耀,李捷,張先成.布魯納及杜威教育思想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科技信息,2009(35).
[8] 單中惠.“從做中學”新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9).
[9] 鄭治國.從杜威的“從做中學”看現代教育[J].江西教育,2004(3).
[10] 田繼忠,支愛玲.談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寧夏教育科研,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