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鄭月龍
摘 要:開展《管理學》全英文教學是國際化管理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本文從授課師資、學習主體及學習環境與資源等三方面闡述了全英文《管理學》教學中而臨的挑戰,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本土全英文教學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管理學 全英文教學 挑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a)-0164-02
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衡量一所大學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準。為了促進人才的國際化,提升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逐漸將全英文教學(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EMI)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以期培養出既掌握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的國際競爭力人才。其中,《管理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全英文教學方面在各高等院校得到充分的探索與嘗試,取得較大進展。
然而,全英文教授《管理學》是一項有難度的工作。恰如《管理百年》所言:“枯燥地說,管理是冰冷繁復的工具,讓一切得以運轉和實現;浪漫地說,管理是莫扎特的鋼琴、達芬奇的筆,讓所有偉大的創意、天才的靈感變為可見的成果,讓夢想真正照進現實。”可見,管理教學中既要呈現科學嚴謹的一面,又要發揮創意和藝術性的一面。因此,任課教師開展全英文教學的關鍵任務在于:充分認識全英文教授《管理學》面臨的關鍵挑戰,進而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探索和總結,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管理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為此,在梳理《管理學》全英文教學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以期為本土全英文教學發展提供借鑒。
1 《管理學》全英文授課面臨的關鍵挑戰
全英文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指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和傳授知識的工具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顯然,全英文教學與本科教育中開設的專業英語課程是本質差異,它不是專業術語的簡單釋義和翻譯,雖然學生英語專業詞匯和英語水平能在全英文教學中得到提高,但是全英文教學的直接目的是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因此,《管理學》全英文授課在授課師資、學習主體及學習環境與資源等三方面受到嚴峻挑戰。
1.1 授課師資面對的挑戰
目前,從事全英文教學的老師具有較好的專業素養和英語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勝任全英文教學,不少教師承擔課程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曾經有出國經歷、英語水平較好或是出自于自愿。筆者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英語口語不夠流利、有較明顯口音、對全英文授課不夠自信,對學生融入全英文環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事實上,既然全英文教學課程的核心是用英語教授專業課程,那么,授課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在教學中運用英語傳遞和交流學科專業知識的能力。這并非只是專業知識和基礎英語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語言學、全英文教學法、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的深入融合。如何通過引進和培養,建立一支兼具專業水平和英語能力,同時又有教學經驗的師資隊伍,是實施全英文《管理學》教學面臨的關鍵挑戰。
1.2 學習主體面對的挑戰
大多數高校都將《管理學》這門課程安排在大一、大二開設,意圖讓學生盡早進入專業角色,樹立專業意識。但這個階段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 又缺少必要的社會實踐和管理經驗,因此,對課本上的理論和模型容易感到抽象。加之采用全英文授課,學生的母語語言和思維習慣將極大地限制全英文課程的順利開展,正如Emilio Matricciani 教授的描述,“用母語與人交流就像看一部高清、彩色的電影,而如果使用英語,就算我們用盡全力,交流起來也好比在看一部低分辨率、黑白的模糊電影。” 因此,學生主體如何突破中文學習與思考的限制,面臨挑戰。與此同時,雖然中國學生入學時英語成績普遍較高,具有較強的讀寫能力,但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學生的聽說水平較低。于是,受傳統思維與口語水平限制,中國學生很少在課堂上提問,更傾向于課后用中文提問;對于教師提出的啟發式問題,雖然會進行思考卻羞于主動說出答案,課堂互動難度較大,學生收效不大。
1.3 學習環境與資源的挑戰
采用全英文授課還受到學習環境與資源的限制。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一些專業術語時只是接觸到英文的概念和術語,一旦他們回歸到母語環境時對這些概念和術語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全英文教學通常采用原版教材或母語教材的翻譯版和自編教材,這保證了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又可以保證英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但在大量缺乏輔助性教學資源,學生在理解基于西方背景的理論體系時遇到困難。
2 應對《管理學》全英文授課挑戰的對策建議
2.1 師資隊伍的建設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長期而言,應該建立學院語言中心,專注對英語基礎好且專業過硬教師的培訓、評估、激勵和引進;尤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創造機會讓青年教師到名校培訓, 提高全英文教學水平。短期而言,可以招聘優秀的海歸教師或是聘請外籍專業課教師,逐漸帶動學院現有教師的授課水平。
2.2 建立接受英文教學的學生選拔機制。
不加選擇的要求一個專業的所有學生都接受全英文教學模式,會給相當一部分學生帶來學業壓力和心理負擔。因此,有必要在開課前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考察,按照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相對差異性進行分班授課、因材施教。對具備較強知識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興趣的學生,率先進行全英文課程講學;對習慣中文思考和表達的學生,應努力創造全英文的學習環境,鼓勵采用英語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思考和討論;對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需要先進行必要的英語提高訓練,以旁聽形式逐步介入全英文教學過程。
2.3 建設全英文的課堂內外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
課堂上,教師負責講授最重要的“框架性”知識,同時,除PPT 課件以外,輔之以全英文教學和案例視頻,應用于課堂中,以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課后,利用國外教科書圖示、實例、例題豐富的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實現專業知識的消化與吸收,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方式呈現學習成果,逐漸培養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與此同時,只有同步建設好全英文教學資源,才能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此,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收集一些與全英文課程有關的媒體資源和網絡地址,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為了便于學生利用網絡和媒體資源學習,可以基于收集的專業詞匯,建立一個專業詞匯查詢系統,供學生聯機學習時使用。
參考文獻
[1] 曾凡慧.管理學雙語教學實踐總結與問題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9):41.
[2] 李雋波,劉河偉.論《管理學》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桂林理工大學開展雙語教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0(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