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麗 鄭堅強 黃偉雄
摘 要 針對旅游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本文以旅游活動大系統的綜合性為基本切入點,分為“旅游需求子系統”和“旅游共給子系統”兩個系列,再回歸到由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影響和旅游組織的管理,形成一個該課程相對完整的體系。該體系打破了傳統的一直以來以“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三要素為主線的內容體系,從旅游系統的視角來構建旅游學概論的內容框架,結構清晰,分合有序,能使初學者更好地把握旅游學科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關鍵詞 旅游學概論 旅游系統 內容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53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ruct Contents System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from the Tourism-system Angle of View
HUANG Yaoli, ZHENG Jianqiang, HUANG Weixiong
(Tourism Department,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contents system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re complete system which concludes "sub-system of tourism demand" and "sub-system of tourism supply". Based on the compositive of tourism activity system, it considers the influence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culture...etc, which is brought on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m. And it considers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m organization. The system breaks the conventional context system which principal part concludes three factors: tourist,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contents system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from the tourism-system angle of view. The framework and consecution are clarity. The learners can more easily grasp the integrative and systematic of tourism subject.
Keyword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tourism system; contents system; construct
1 旅游學概論課程在旅游管理專業中的特點及地位
旅游學概論課程是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大學木科專業目錄中所列旅游管理專業主要課程之一。與其他傳統的專業相比,旅游專業沒有專業規范,專業目錄中所規定主干課程沒有全國相對權威的統一大綱。從近十年來各高校的旅游學概論課程大綱、培養計劃中安排的學期和時數、以及一些重點高校出版的教材來看,幾乎所有院校都是將旅游學概論作為專業基礎課和新生專業入門課,旨在使學生初步建立旅游學科體系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發展情況、構建起旅游專業的基木概念和知識體系。按照陳才,張燕燕等對高內旅游高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劃分,應屬于專業理論模塊中的基礎理論,[1]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是在不同的院校課程名稱有所不同,主要有旅游學概論、旅游學、旅游學原理、旅游基礎學、基礎旅游學等。本文暫將此類課程統稱為旅游學概論。
2 “旅游學概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困境
2.1 所含內容與后續課程內容的關系不清
由于在課程結構中的功能定位于專業基礎理論,旅游學概論應該主要側重原理性的知識,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但目前旅游學概論有些張杰幾乎成了后續課程的濃縮版,而另一些無后續課程的章節則又不深不淺,教學中難以把握。專業概論性課程部分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會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無論是從實踐還是從學習的實際效果來講,這種重合都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學生在大學四年里專業基礎理論與知識的學習呈螺旋式發展。[2]關鍵在于這種重復度的把握和后續定義、概念表述的一致性。筆者對比了一些重點高校的教材,一般設置的章節主要為: 歷史沿革;旅游或旅游活動的概念;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旅游市場、旅游業影響、旅游組織等,其他一些章節則是參差不齊。[3][4][5]這些章節所包括的內容有些是后續單獨的一門課,如旅游業中的“旅行社”、“旅游住宿業(旅游飯店)”、旅“游景區(點)”、“旅游市場”等,有些是大多數院校沒有設置后續課程的章節,如旅游資源、旅游組織、旅游業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等。由于在課程大綱中沒有很好地銜接以及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列配套教材,因此造成旅游學概論或與后續課程內容重復率高,或有些無后續課程的內容又缺失或蜻蜓點水。
2.2 原理性和邏輯性不強
作為基礎理論課程強調的是專業的原理性東西,以及相互間的邏輯聯系,但目前該課程中各章之間的學術邏輯聯系沒有得到體現,而是自成體系。例如旅游活動的產生、構成要素、旅游流的形成和規律、旅游業的產生、發展、類型;旅游效應等,他們之間本應該有一條主線聯系,其他的概念和問題都應是在這條主脈上的支脈。但事實上各類教材中相同章節順序前后各異、內容安排上隨意增減,說明了目前旅游學概論的章節之間關系松散。
2.3 概念不嚴謹
一些本是旅游專業中最經典、最基礎的概念恰恰成了最模糊的東西。相同的幾個概念這本教材是你包含我,那本教材是我包含你,理不出個頭緒來。也有的教材把眾多概念羅列出來加以分析,最后每位作者都試圖或增加、或減少、或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修正而形成一個新的概念,結果是概念也來越多,學生也越來越糊涂,對旅游原理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產生質疑,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例如“旅游”概念的“總和”與“單一”問題;“旅游活動”是僅指旅游者的活動還是指旅游業的活動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旅游資源”是指已開發的還是未開發的以及與旅游產品的關系問題等最基本的問題首先應該得到澄清。
2.4 缺乏旅游行業從業的職業意識引導
旅游學概論課程不僅是專業的基礎原理性課程。還是學生了解今后即將要從事的旅游行業的基本情況以及就業領域的窗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表明,大學正從“象牙塔”走進經濟社會的中心,人才的培養與就業趨向結合緊密,這就使第一門專業課程肩負著滿足初進學校的大學生們的新鮮感和了解專業的求知欲望,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旅游專業的學習興趣。但目前的課程教材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專門章節或相關內容,這一點與國外的教材是有差別的。[6]
3 旅游學概論課程內容體系研究的主要問題
3.1 確定旅游學概論教學內容構架的核心
旅游學概論課程的內容研究與教學必須注重從“旅游現象”進去,從“旅游管理”出來的整體性。理由有兩個:一是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綜合性專業基礎課是與工商管理類一級學科相吻合并由其決定的。盡管業內學者都不情愿將旅游轄于管理門中的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但無論如何在教育部這一道指令性文件下,學生最終是要拿管理學士學位的。二是要緊扣旅游大系統中各子系統(或稱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這是現代旅游發展的系統化綜合化的現實需要。目前國內旅游學概論專著在內容的設置中都注重了旅游活動要素,也在致力于盡善盡美地闡述和研究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相關聯的問題,但卻忽略了作為入門基礎課的原理性、簡潔性和體系性。因此旅游學概論的研究對象就是圍繞旅游活動系統中需求子系統和供給子系統的各類現象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二者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及其控制和管理等問題展開。
3.2 明確旅游學概論的性質和功能
旅游學概論的課程性質屬于專業基礎課,同時也屬于導論性課程,由此決定了旅游學概論的課程功能:為旅游學科體系構建一個清晰的輪廓,使學生目標清晰,使學生知道自己在學什么;第二是揭示旅游管理專業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為后續旅游專業課程的學習起鋪墊作用。第三是通過對學科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介紹,使學生知道該怎樣學。在各相關章節中穿插旅游職業生涯方面的內容。
3.3 解決其他旅游專業課程的內容銜接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仔細推敲的工作。概論性課程中的一個章節往往是一門后續課程,發生重復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旅游資源、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市場等。但必須要把握一個原則:無單列后續課程的章節和內容詳細講,有后續課程的以概念和介紹體系為主,點到為止。而在制定旅游專業各課程大綱時,要在整體上進行橫向對比協調,而不能各唱各的調。
4 基于旅游活動大系統的旅游學概論課程內容設置
關于旅游學概論課程內容設置,已有許多學者進行過相關研究。[2][7]本文在總結多年的旅游學概論教學體會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內容框架(如圖1)。
4.1 旅游學概論內容設置
(1)旅游活動產生與發展。早期旅行、近代旅游與旅游業開端、現代旅游及旅游業發展、中國現代旅游及旅游業發展趨勢。
(2)旅游的概念。包括旅游的定義(界定為旅游者的活動)、旅游的性質、旅游的特點。
(3)旅游者。旅游者的概念;旅游者產生的基木條件;旅游者產生的心理需求;旅游者的類型;旅游者流動規律;旅游客源市場。
(4)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旅游資源的概念、分類及特點;旅游資源的評價與開發;旅游產品的概念與特點;旅游產品的構成與分類;旅游供給市場。
(5)旅游業。旅游業的概念、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區、娛樂業及其他相關服務業。
(6)旅游業的影響。旅游業的經濟影響、旅游業的社會文化影響、旅游業的環境影響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7)旅游管理。旅游組織及其職能;制度及政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旅游行業管理的基本內容與標準。
(8)旅游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旅游學相關的學科領域;旅游學研究對象;研究旅游學的幾種方法簡述。
4.2 內容設置的基本思想
以旅游活動的綜合性為基本切入點,此“旅游活動”包括旅游者的活動和旅游業的活動及其相互作用和影響,[6]而“旅游”則單指旅游者的活動,這在大的結構上與李天元相同,即旅游是旅游活動中的一部分。由此分為“旅游需求子系統”和“旅游共給子系統”兩個系列,再歸結到由需求和供給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影響和旅游組織的管理,同時對旅游學科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介紹。該體系打破了一直以來以“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所謂“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作為旅游學概論核心內容的框架。從旅游系統的視角來構建旅游學概論內容框架,由個體到群體、結構清晰,分合有序,關聯性強,能使初學者更好地把握旅游學科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同時也將旅游供給與旅游需求的經濟學特征融入到體系中。
參考文獻
[1] 陳才,劉燕燕.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結構的系統分析與優化設計[J].旅游學刊(人力資源與教育教學特刊),2005:77-80.
[2] 陶衛寧.旅游學概論教材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其合理架構的建立[J].旅游學刊(人力資源與教育教學特刊),2005:98-104.
[3] 李天元.旅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4] 蘇勤.旅游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5] 鄒春洋.旅游學教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9.
[6] 黃羊山.旅游學研究之我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71-74.
[7] 陳才.旅游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研究[J].旅游學刊,2007(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