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瀛
[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曲江池遺址公園開發與保留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并且利用文化遺址推進城市景觀發展,以曲江池遺址公園對城市景觀的利弊進行詮釋和分析,得出要利用文化遺址塑造城市景觀新面貌,從而探討遺址類景觀在現代城市中的意義與影響。
[關鍵詞]: 文化遺址; 景觀; 開發; 保留
[引言]:近幾年,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文化的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不僅代表了精神內涵,也是凸顯城市氣質的重要一面。文化遺址能夠代表城市的歷史面貌,對其開發與保留也是對文化的保護與延續,能夠喚起人對歷史文明的懷念,城市也因此更具文化傳承的意義。因此,開發城市文化是城市規劃設計使用比較多的方法,這種有文化意義的城市公園,不僅體現了景觀從物質到精神的升華,也給人們更多的啟示。
1 概況
曲江池遺址公園,北接大唐芙蓉園,南至秦二世陵遺址,占地面積1500畝。從唐曲江池遺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跡的保護性開發、城市功能配套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依托周邊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人文傳統,恢復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飲、漢武泉、宜春苑、鳳凰池等歷史文化景觀,再現曲江地區“青林重復,綠水彌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構建集生態環境重建、觀光休閑娛樂、現代商務會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生態和娛樂休閑區。 曲江池遺址公園由著名建筑大師張錦秋擔綱總設計。其占地471畝,于2008年7月1日在原曲江池基礎上建成,曲江池水面僅南北縱長達1088米,東西寬窄不等,最寬處達552米,分上池和下池兩部分?,F對游人免費開放。
曲江池遺址公園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游、民俗傳承、藝術展示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生態文化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有很多表現唐代社會生活的雕塑,布置在全園各處,或草坪,或廣場,或水濱,甚至在水中。使曲江池遺址公園籠罩在一片濃郁的大唐文化氛圍中。雕塑材質大多為青銅或石質。以寫實藝術手法為主,使人感同身受。
2 發展原則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遺址是古文明的遺留,應協調好兩者的關系,使保護與開發共贏。曲江池遺址公園并無古跡,復興工作應從設計的創新入手,重現盛唐時期的曲江池南湖,創造出新舊共生的城市形態。這種方法的思想是利用本土文化歷史資源創新本土環境空間特征。具有文化性的城市景觀,在規劃著人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更能帶動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文化氛圍。當然,在這種現象的背后也隱藏著不合時宜的、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城市景觀開發,從而讓部分開發商從中得益。文化遺址的修復與保留應與城市景觀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引導人的正確生活方向,并使之與城市協調和諧,共生。
3 曲江池遺址公園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曲江池遺址公園是集歷史文化、生態園林、山水景觀、藝術展示為一體的開放式文化遺址公園,為了保存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再現漢唐曲江池的景色,西安市政府對西安曲江池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恢復建設,恢復大規模水面,并向四周擴展生態區,使城市現代化與歷史文化遺產和諧共生。
3.1 文化教育意義
曲江池能夠提高城市文化氛圍。城市中以文化遺址為核心的文化產業,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提升城市面貌的文化產業鏈,對經濟、生活、娛樂等造成了一系列影響,這種影響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營造富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城市,并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曲江池有一些能夠傳播文化知識的古跡的展示區域,以園林的方式去學習文化遺址公園中的漢唐文化,理解當時的情景,能夠更加立體、生動、全面。
3.2 經濟意義
文化遺址是一種寶貴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資源。曲江原本是一片城中村,曲江池遺址公園及周邊景區的建造,帶動了曲江及周邊的發展。并且是生態景觀極佳的居住區,由此可見,環境能夠引導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另外,在開放池遺址公園的同時還帶動了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也向外推銷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態運營方式,2018年的西安中國年就是一次旅游運營成果的典范。
3.3 生態意義
曲江池遺址公園修復與保留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健康生活讓人們逐漸重視環境質量,而大量的綠化使城市中的空氣得到凈化,有湖有綠的這種活性景觀在城市中猶如人的肺一樣,對城市的健康和綠色生態起到重要作用,環境與人得以協調發展。
4 將文化遺址融入現代社會
對于文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主要應發揮文化象征和人文景觀的作用,幫助人們確定在歷史與未來、心理與情感認同等方面的坐標。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觀具有不同的含義,當今時代也會賦予文化遺址新的氣息。在保留文化元素基礎上,應考察當今時代與當時社會之間的差距,并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不適應時代特征,在功能定位等問題上將出現大的落差,并阻礙其良性發展。對于新舊事物的更替,是保留還是重建,需要具體地區具體分析。
5 結語
現代城市建設總是處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當中,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這對矛盾顯得尤為突出。曲江池遺址公園體現了人與自然,遺產與環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樣的文化遺址包含了修復、保存、復原、改建等多項內容,在創新的基礎上繼承流傳,使文化遺址在現存中得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造就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遺址景觀。而有些遺址,本身完全沒有任何的歷史價值,只是為了開發而開發,對于這樣的文化遺址應該給予揚棄。這種所謂的文化遺址是毫無價值的,不能起到文化交流及傳承的作用。因此,文化遺址的幸存是相對的,應將傳統的保存方式和新型的保存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這樣才能達到既要保存又要開發的“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