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麗
【摘要】:近幾年,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據統計,每年蔬菜的種植面積的增長在10%左右,給農民的收入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極大的增長,不僅如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蔬菜產量的近一步增大,與傳統的蔬菜種植地相比較,當下采用大棚形式種植的蔬菜雖然提高了產量以及蔬菜的質量,但是常年的高溫、高濕以及無降水林洗、高施肥和高產出的培育做法讓土壤的理化性質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促進農業的長遠發展,有效保護土地資源,當下應當加快解決土地的酸化問題,讓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得到科學的保護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大棚蔬菜種植;土壤酸化;問題;解決對策
1大棚種植對農業土壤環境的危害
大棚種植對農業土壤環境的危害,主要有大棚土壤酸化、鹽堿化以及土壤速效養分富集。一是大棚土壤酸化。在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農業發展,大棚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大棚土壤酸化問題。據調查,2003年,pH值小于5.5的大棚土壤就已占總量29.4%,而且pH值小于6.0的大棚土壤更是達到了一半以上。大棚土壤酸化加重了病害,影響作物發育,降低了作物的品質和產量;二是大棚土壤鹽堿化。氮肥頻繁施用會影響土壤中硝酸鹽氮的含量。據研究,施肥量與土壤中硝態氮的含量成正比,而大棚種植的施肥量與施肥次數都高出常規種植許多。在溫室大棚內,土壤水分的蒸發比較快,容易出現土壤返鹽現象;三是土壤速效養分富集。土壤速效養分富集,分為有效磷和速效鉀等兩個主要方面。在當前,我國大棚種植有接近半數的大棚土壤富集有效磷,又有2/5的大棚土壤富集速效鉀。這些主要是因為大棚種植連作大于輪作,露地大于水田,特別是大棚作物種植5年以上,富集程度更是加劇。
2土壤酸化、鹽堿化帶來的影響
土壤酸化及鹽堿化能夠使細菌個體生長變小,降低細菌生長繁殖的速度,改變土壤微生物種群,影響大棚種植的微生物平衡。例如,微生物類群牙孢桿菌、極毛桿菌以及有關真菌,它們能較好地分解各類有機質及其蛋白質,促進營養元素循環,若是這些細菌數量減少,便會使營養元素循環失衡,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效率。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是酸化土壤,主要是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使得土壤中的氨化細菌和固氮細菌減少,而且土壤呈現酸性特征,滋生真菌難以控制,容易增加作物根際的病害,特別是茄果類蔬菜當中出現的青枯病,在大棚種植中普遍存在。大棚種植土壤酸化、鹽堿化,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抗逆能力,使得土壤易于板結,物理性狀差,其種植蔬菜的抗澇、抗旱的能力減弱。同時,使得土壤營養元素與礦物質的流失加快,作物無法正常發育,長期下來便會讓大棚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最終不再適于種植農作物。
3完善大棚蔬菜種植土壤酸化問題的對策
3.1利用水的作用調節土壤的酸堿環境
在大棚蔬菜種植的間隙,每茬蔬菜的種植間隔時間要被種植管理人員充分利用起來,在土壤修養的這段時間內要對土壤進行深耕,將富含鹽類的土壤表層翻到土層結構的下層,將相對較少鹽量的土層翻到上層,大大降低鹽對于蔬菜成長的危害,并且結合土地的整體情況,適量翻沙,讓土壤內含有的水分充分調節化學作用,增強土壤的通透性,讓土壤的水位有所降低,土壤內的水分存在促進土壤結構內部的酸堿中和反應的發生,調節土壤酸化的問題。
3.2在大棚蔬菜種植的過程中增加有機肥的使用
有機肥是由腐熟的堆肥或者是積肥在土壤中經過物理化學作用產生的,有機肥的產生與微生物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機肥是一種膠體腐殖質,在活化的疏松土壤之中能夠形成土壤團粒結構,這類土壤團粒結構對于增強土壤的通透性以及土壤的保水保肥的蓄熱能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平衡土壤的鹽化以及酸化,促進了大棚內蔬菜的側根生長以及伸展,有助于大棚內蔬菜根系的水分吸收能力以及養分吸收轉化的能力,有機肥的使用讓大棚內的蔬菜根系發育較快,抗病能力大大提高,隨之蔬菜根系的抗逆能力也有所進步。
3.3科學安排大棚的種植順序,調節土壤的栽植環境
對于一片土地,長時間栽植一種蔬菜植物對于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并沒有積極的意義,作為同類的蔬菜,生長的過程中過度偏愛土壤中的某一種元素,時間長了,土壤中的元素補給不及時對于蔬菜的成長也有不利的影響,為了避免土壤結構在土壤微生物中失去發展平衡,蔬菜種植的管理人員可以采取輪作換茬的方式降低某一種蔬菜對于土壤元素的依賴,同時還可以避免大規模病蟲害發生帶來的防治問題,例如土地在供養完蔥蒜等作物之后大棚的管理人可以接著種植一些瓜類蔬菜,兩類蔬菜對于土壤養分的依附能力不同,瓜類植物對于土壤肥力的吸收量較小,蔥蒜類蔬菜有助于減輕土壤的毒性,抑制土壤內細菌的滋生,對于缺乏土壤要素的養分,增加有機肥或者綠肥改良土壤的使用,降低藥劑消毒的使用,確保土壤不會受到甲醛、溴甲烷等等土壤消毒劑的影響,最終對于蔬菜作物的成長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促進土壤酸性問題的改善。
除了土壤酸性的問題,土壤結構鹽化的問題對于土層也有較大的影響,解決此類問題的時候要注意鏟除大棚表層的2~3cm的土壤結構,換上肥沃的土壤,多向土壤內灌水,使得涂層浸泡5~7d,之后排出積水,曬田后耕翻平備的,撤膜淋雨溶鹽或者是灌水洗鹽,揭走薄膜,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曬10d,有效降低土壤的鹽化問題,之后再使用草木灰、鈣鎂磷肥等等堿性肥料中和土壤中過多的酸性物質,進一步改善土壤的酸化問題,減少氮肥的問題,中和酸性物質,優化土壤的生長環境,讓土壤的培育能力有所提高,減少當下酸化問題對于大棚蔬菜的生長影響,促進食品安全事業的長遠發展。
結語
大棚種植面積的擴大,直接關系農戶的收益和人們生活健康的問題。而當今大棚種植土壤酸化、鹽堿化嚴重,其土壤速效養分過于富集,不利于農作物生產。所以,大棚種植土壤改良勢在必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費穎恒,黃藝,嚴昌榮,等.大棚種植對農業土壤環境的脅迫[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01):243-247.
[2]陳碧華,楊和連,周俊國,等.大棚菜田種植年限對土壤重金屬含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01):213-218.
[3]張雪艷,田永強,高麗紅,等.長期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對土壤環境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1(2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