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幗慧
(河北省保定市競秀區江城中學,河北 保定)
原來我認為學情分析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吃透教材,找出教材的重、難點,整理出需要掌握的解題方法、解題技能,進而設計出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步驟,學生就應該能接受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
可是在講解七下《軸對稱現象》一節時,我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根據標準確立本節課目標為:“讓學生經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探索軸對稱現象的共同特征的過程,理解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圖形的意義,能夠識別這些圖形并能指出它們的對稱軸”。可是通過學情測試,我發現,學生由于小學時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對于“識別圖形并能指出它們的對稱軸”已經沒有任何問題,再講解就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于是,我將本節課的目標重新確立為“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建立過程,掌握概念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去學習新的知識,激發學生后續的學習動力。
一位接受訪談的老師也曾這樣說過:“我對自己班的學生是非常了解的,我能清楚地知道課堂中的每個問題哪個學生能回答上來,哪個學生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請哪個學生回答,哪個問題請哪個學生回答,我都非常清楚,沒有必要做學情分析。”我原來教學時也這樣想過,可是一節課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
在初三第一階段復習時,我曾經做過《方程和不等式的應用》這樣一節課,這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應用感悟、總結歸納、應用提高、當堂檢測、布置作業。其中在應用感悟環節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如圖,某市A、B兩地之間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市區公路AB,一條是外環公路AD—D悅—悅B,已知外環公路的總長是市區公路總長的1.2倍。某人駕車從A地出發,沿市區公路去B地,平均速度是40 km/h.返回時沿外環公路行駛,平均速度是80km/h.結果比去時少用了.求市區公路總長。

回顧與交流:
(1)本題是利用方程還是不等式解決問題?你是怎樣判斷的?
(2)做出判斷后,你又接著做了哪些工作?
2.甲、乙兩人準備整理一批新到的實驗器材,若甲單獨整理需要40分鐘完工,若甲、乙共同整理20分鐘后,乙需再單獨整理20分鐘才能完工。
(1)問乙單獨整理多少分鐘完工?
回顧與交流:
①本題是利用方程還是不等式解決問題?你是怎樣判斷的?
②做出判斷后,你又接著做了哪些工作?
(2)若乙因工作需要,他的整理時間不超過30分鐘,則甲至少整理多少分鐘才能完工?
回顧與交流:
①本題是利用方程還是不等式解決問題?你是怎樣判斷的?
②做出判斷后,你又接著做了哪些工作?
3.保定市體育局要組織一場籃球賽,賽制為單循環形式(每兩隊之間都賽一場),計劃安排28場比賽,應邀請多少支球隊參加比賽?
回顧與交流:
(1)本題是利用方程還是不等式解決問題?你是怎樣判斷的?
(2)做出判斷后,你又接著做了哪些工作?
活動目的:使學生明確遇到題目首先要找描述的基本關系及基本關系的量,然后用代數式表示各個量即可。
根據與學生長時間相處所獲得的信息與經驗,我認為學生對于問題1應這樣回答“方程(不等式),因為有等量(不等)關系”,對于問題2應該會想到設、代、解的過程。
本以為學生會跟著我的思路輕松地達到目標,可是上下來大相徑庭,我認為學生能輕松回答的問題,學生不知如何入手,因為他們列不出方程和不等式,更別提總結些東西了,一節課上得非常別扭。后來,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對另一班學生首先進行了學情測試與分析,發現學生的弱點在于拿到題目以后不知如何下手分析,根子在審題上,于是我重新上了本堂課,仍然是那樣的三道題,但是我不再要求學生去回答那些問題,而是要求學生將題目中的已知、未知量用表格整理出來,接著找到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列出方程,課上得輕松,學生反應積極,尤其課下訪談學生,他們都感到會審題了,真正達到了復習效果,提高了課堂效率。
仔細思考,這是我誤把對學生的熟悉和了解當成學情分析,自以為心中有數,其實這種淺顯的了解與有目的、有方法、有針對性的研究分析有著顯著不同的意義和效果。
盡管復雜的學情有時使我們難以把握,盡管進行學情分析會耗費我們很大的精力,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斷總結經驗,我們一定能讓“學情分析”開出絢爛的花朵,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