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瑜
【摘要】本文以我院對少數民族學生預科教育教學為例,面對他們就業難的現實,提出“學好漢語,誓做工匠”的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分層次,四段式”的漢語教學模式,通過預科教育教學階段,讓少數民族學生能夠熟練使用漢語,能交際能對話,同時在預科階段融入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漢語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進入專業學習和成為工匠打下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7年自治區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預科“分層次,四段式”漢語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XJJG201713)的研究成果;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子項目:預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
“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為新疆對外開放和自身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未來新疆將成為國際協同的橋頭堡。為了適應“一帶一路”的戰略和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聚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高職院校在抓好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把對工作和職業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耐心專注、淡泊名利、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職業操守等貫穿教學全過程,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造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品牌。
我院歷年來高度重視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但面對如今就業難的現實,學院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抓嚴他們的入校關口,從預科教育教學就提出“學好漢語,誓做工匠”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實施“分層次,四段式”的漢語教學模式,通過預科教育教學階段,讓少數民族學生能夠熟練使用漢語,能交際能對話,同時在預科階段融入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漢語實踐能力、愛崗敬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進入專業學習和成為工匠打下一定的基礎。
一、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融入工匠精神培養
學院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分層次教學,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輔以不同的訓練和輔導,促進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以每學期的MHK考試為節點,將一學年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學期主要是熟悉MHK考試內容和題型,打牢語言基礎。第二學期前半學期是考試的沖刺階段,后半個學期要同專業相銜接,為專業學習做準備。我們的目標是使少數民族學生通過一年的預科學習,不僅能夠熟練運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具備較好的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與專業相銜接,在每個階利用入學教育、新生軍訓、思政主干課程、德育實踐課、二課堂、社團活動、與身邊的工匠近距離接觸、與專業師生座談交流、漢語教學成果展演等多種形式和途徑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
二、在學生課外活動中加入工匠精神體驗
傳統的工匠是指專門從事手工制造和勞作的技術人才,現代意義上的工匠包括傳統匠人在內的所有專業人員和生產者,特別是目前“互聯網+”時代下對工匠的定義就更廣了。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只有熱愛專業、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對一項工作能千錘百煉、專注認真達到一定高度的優秀工匠才具備“工匠精神”。為了讓少數民族學生真正體驗到工匠精神,我們將利用學生課外活動時間,認真策劃和設計工匠精神的體驗活動。
我們課外活動的指導老師會認真備課,第一階段在課上會讓同學們聽工匠人物的故事,讀工匠人物的傳奇,看工匠人物的事跡。尤其是現在克拉瑪依市打造“匠心之城”,能挖掘出來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很多,比如新疆油建公司張愛全、朱宏斌、李智福、閆笑、王超等5名新疆油建公司選手,從世界各地500多位焊接技術與技能高手中脫穎而出,在2017年“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中獲佳績。像這樣的焊接工匠、維穩工匠、消防工匠、醫療工匠、客運工匠在油城克拉瑪依比比皆是。所以他們和他們背后的故事、傳奇、事跡和正能量素材非常之多。
第二階段,教師們將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參觀工匠們的工作室、實驗室和工作廠房;與工匠們近距離接觸,感受他們工作的環境、感受他們之所以愛崗敬業、專注吃苦的工匠精神;同時與他們座談或請他們前來做講座,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一個工匠背后的酸甜苦辣故事,比如新疆油田公司重油開發公司采油作業,五區采油六班班長肉孜麥麥提·巴克刻苦鉆研、愛崗敬業,從一個南疆農民的孩子成長為技能專家,從采油門外漢到全國技術能手,被譽為“最美職工”。
第三階段,是同學們自我總結階段,我們將分成小組,每一組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的職業理想和未來規劃;談談如何成為一名工匠。通過談體會、談感受,最后撰寫成課外活動的總結報告,也作為二課堂考核的成績單。
整個課外活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序組織。在活動中既體現漢語教學的聽、說、讀、寫、練,又讓同學們感受身邊的工匠精神,激發大家學好漢語、學好專業的激情。
三、在漢語教學展演中體現工匠精神成果
漢語教學展演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教師教學展演, 一個是學生學習成果展演。教師教學展演主要是對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能力的一個展示:第一,教師要對漢語教學有一個深入研討,對MHK考試的體系和內容要爛熟于心,才能在課上給學生講授學生需要的知識,打破教師僅背教材的現狀;第二,提升教師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設計的能力,教師要多運用多媒體、自媒體、他媒體進行應用,結合傳統教學,多進行一些教學方法的開發;第三,系部將經常進行教學基本功能力的比賽,比如MHK試題考試比賽,板書比賽,多媒體制作(慕課、微課等),手寫教案比賽,說課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促進教師們刻苦鉆研教研、教法,在工作中成為“教育的工匠”,給學生們起一個榜樣作用。
學生學習成果展演主要依賴于學生日常對漢語的學習積累,展演可以是多種形式、多種方式。
一是班班有特色。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就會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特點和情況設計好一個展演的主題,每個主題都會緊扣“工匠精神”展開。每個班級都會以漢語小品、漢語歌曲、詩歌朗誦、文章寫作等進行。
二是班班有競爭。系部定期將每個班級漢語教學的展演成果進行一次集中的匯報,形成班班有競爭的局面。對于展示成果好的班級給予一點獎勵,對于其他班級給予鼓勵。讓同學們認識到專注做好一件事情和工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為他們未來進入專業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結束語
中國將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將會有更多的中國工匠們讓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得以遠播海外,以精雕細琢的品質,讓世界為“中國品牌”點贊喝彩。
把職業院校所需的“工匠精神”融入預科教育教學中,是我們學院提出的一個大膽的設想和嘗試。我們相信在預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學好漢語和工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在預科階段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專業有機結合,為最終成為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具備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創造條件,同時也為提升少數民族學生今后的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華錦木.新疆高職高專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4).
[2]孫寶.新疆高職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改革中融入職業精神培養[J].中國培訓,2015(11).
[3]胡小成.“工匠精神”內涵探析——兼談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途徑[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4]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職教通訊,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