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華
【摘要】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為切入口,以小見大,以點觸面,闡述現狀,提出對策,使教學更具魅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真面目”,喜歡學習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對策
一、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現狀
數學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經常是精心設計的”。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則認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師生間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師引導學生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學語言來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中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目前教師的課堂語言還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1.“流水賬”語言
一位教育專家來某校作“新基礎”教育改革的報告,報告中案例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在模擬案例場景中的教學時,專家較為頻繁地說:“對不對呀?對哇?”這位專家也是基層老師出身,他在課堂教學時又會出現多少個這樣的口頭禪呢?教師的教育觀念的更新,我感覺應該從自身的語言素養做起。最后,我們也來想想這些“可憐”的學生,他們對著教師慈祥的“對不對”還能說“不對”么?
2.“泥水”語言
某教師執教《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采用多種策略找到了答案,明確了算理,在交流時,教師追問:“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回答:“0在這里要占位。”或許是教師不放心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或許是擔心“魚目混珠”,教師又重新開始解釋:“我們看,剛才分的小棒……”羅羅唆唆,拖泥帶水,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正如鄭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樓,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樓,教師非得讓學生先回到一樓再上三樓。
3.命令式語言
據調查很多初涉教壇或者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都覺得對小學生還是需要嚴肅和嚴格,于是乎很多“命令式”的語言油然而生。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到這節數學課上,學生們正在小組討論:帶圓括號的算式與已經學過的算式,運算順序有什么不同?課堂上討論熱烈。教師估計討論的時間快到了,擊掌兩聲,說:“坐端正,聽好了!”教室里一下格外的安靜,學生的視線都集中到了教師的身上。同樣的情形在這節上出現了三次。這句“坐端正,聽好了!”的命令看似簡單,但也許會成為這位老師今后的口頭禪。這個命令是否會失效呢?我們設想:經過了一段時間,當學生對這句命令已經習以為常,有的同學會無視“坐端正”繼續討論,有的會懶散地坐回自己的位置,迅速安靜的效率會大大降低。如果教師意識到這句命令式的口頭禪會給維持課堂紀律帶來負面效果,就應該避免諸如此類的命令。
4.貧乏的鼓勵式語言
教師在課堂評價學生的回答,總是用“好、很好、不錯!”來贊賞學生精彩的回答,使用這些語言久了,也許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會不經意帶出一個“好”。這種現象的出現,會使這樣的贊揚毫無意義,只是教師掛在嘴上而沒有意義的空話。但并不是我們教師就不能使用這些“好、很好、不錯”了,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師的表揚、獎勵要能引導學生對學習成功進行正確歸因。這里的“歸因”心理學上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結果的產生原因的知覺或推斷。
二、加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對策
如何從本質上提高課堂效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語言構成了其中關鍵的一部分。鑒于目前課堂教學中,數學課堂語言存在種種不盡科學的現象,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優化課堂語言,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1.數學教學語言準確規范
數學教學中為了明確答案的正確與否,教師往往會問“對不對”,但諸如此類的口頭禪一多,并且教師一經得到學生說“對”這個一致性的答案之后就流水般過去,導致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戛然而止。此時,倘若教師可用“為什么”“說具體些好嗎”“你是怎么發現的”等這樣的追問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使更多的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受到啟示,獲益匪淺。教師適時點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求異精神。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努力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形成獨特的創造力,多說如:“誰能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呢?”“再用其他方法試一試。”鼓勵學生去探索選擇,發現新途徑,而不滿足于獲得現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經明白的事物上,使學生能創新性地學習,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情況,探索新的問題,使自己的視野不斷拓寬。
2.數學教學語言嚴謹明了
數學課堂用語要求教師在講解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允許教師有“泥水”語言。“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切忌繁瑣、重復,三句一詞,十句一意,還不能表達清楚一個內容。
長期以來,社會期待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把家庭中的父子關系作為參照框架(所謂“師徒如父子”)。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關心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嚴重扼殺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而新課改就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它指出真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也不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而是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教學實踐也越來越多地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是被動的接納者,學生本身就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所具有的主體能動性及豐富的創造潛力使他們在課堂中展現出令人敬重與欽佩的活力。
3.數學教學語言民主和諧
新型師生關系應充分體現在師生間的尊重與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師的語言。教師該多運用“讓我們一起來好嗎?”“你說應該怎樣呢?”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代替“你來回答這個問題。”“你要這樣做。”“你那樣子學習不行。”這些居高臨下的語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低頭不語、愁眉苦臉轉向滿臉輕松、興高采烈,才能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想讓學生的討論結束,可以觀察,發現某小組已經討論得差不多就提高音量大聲地說:“如果哪個小組討論好了可以向某小組學習,他們討論完畢后坐得多好呀!”也許快討論好的小組并沒有坐得很端正,但經老師推薦他們小組討論得最快,自然得意,這樣會坐得非常端正。其他小組討論好了也會效仿。我想這樣的安靜是一種動力,它能為后來的學生熱情地交流帶來內驅力。
4.數學教學語言生動幽默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一句鼓勵的話語是愛的傳遞和情感的動員,能給學生自信,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愿望。教師堅持對學生的優點、努力、進步、成績進行肯定與表揚,是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當然教師也不可一味投其所好,高帽子滿天飛,無原則地濫表揚,這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揚者心中的波瀾,也會引起未被表揚者的反感,所以教師要認準時機,善于表揚,深諳表揚的藝術。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認為學生對其活動成敗的因果關系的認識,影響他們對今后類似活動成敗的期望、自信心和行為的堅持性。就此我們想到,把單調的評價語言,改成更多地贊賞學生付出的努力,欣賞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回答得很精彩”“某某同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你們現在真能問,能問到點子上,能抓住要點來提問”“我從同學們的提問中,看到的是思維的火花,非常燦爛,與其說是我在教你們,不如說是你們在教我,你們的學習能力在大大提高”;對于有勇氣回答問題但答得不是很完整或正確的同學教師也可以這樣說:“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要感謝你的勇氣”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課堂教學中少不了藝術性的語言。從觀念到實踐,是一個質的飛躍,有怎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怎么樣的教學語言,而語言沒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斷錘煉,才能口隨心愿,才能正確表達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悟與思考。我們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若如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才能為教育、教學創造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參考文獻】
[1]王麗君.小學數學教學語言縱橫談[J].小學教學參考 2002 (12).
[2] 曾令格,禹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陳亞明.小學數學教例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
[4] 張緒培,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