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海珍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成為當前各大職業院校教育的綜合目標,體育教學“立德樹人”的科學落實,對增強學生健康的體魄,培養學生陽光的心理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職業院校在體育教學中應積極引入“立德樹人”理念,以此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本文首先闡述了“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作用,之后探究了“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實踐。
【關鍵詞】 立德樹人;體育教學;探究
中共十七大上提出的 “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使得各大院校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在體育教學中引入 “立德樹人”理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使學生在掌握一定運動技巧的同時,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使其在體育文化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素質,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對“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展開探究。
一、“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作用分析
1.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
當前各大院校十分注重體育素質教育,其對改革以往的應試教育發揮重要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不僅能帶領學生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同時還能使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得到提升[1]。在教學中,大量的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機能,同時還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使其樹立終身鍛煉的體育運動觀念,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人格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使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將“立德樹人”的理念引入體育教學中,對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講解思想道德、法制觀念等相關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二、“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實踐探究
1.創新體育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要想達到“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目標,樹立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創新體育教學形式是關鍵。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多樣化的方式引入教學中。比如,采用“分小組”的訓練模式,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若干小組,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展開體育運動,由此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運動技能知識的講解,還應當注重實踐指導[2]。或者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比如播放籃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視頻,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的樂趣,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
2.完善體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1)完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思想承受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教學內容與任務,注重學生專業性、系統性的訓練,使其掌握體育相關的知識與運動實踐技能。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思想承受能力的訓練,比如,采用“障礙性”的訓練方法,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其以樂觀的心態重獲信心,由此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素質。
(2)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展開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比如,接力賽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進行4×100米接力賽,學生通過商量自主確定排列棒次,采用哪種交接棒技術,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接力跑[3]。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或者,從學生喜愛的籃球運動出發,展開籃球運動比賽,其具有的趣味性、娛樂性、競爭性受到較多學生的喜愛,通過跳、跑、投等動作,提升學生的靈敏度與耐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意志力,由此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激勵措施使學生的學習期許有所增強。教師通過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學生認識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感受到同學對自己的關心與友好,由此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期許[4]。學生在完成一系列體育動作后,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使學生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由此使學生產生繼續訓練的意愿,提高學生學習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是一項重要任務,其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體育教師應當根據青少年身心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優良的品德,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振明, 李婧祎, 袁圣敏. 論體育課教學中的“立德樹人”——兼談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J]. 體育教學, 2015, 35(10):10-12.
[2]胡亞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小學體育教學機制系統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 2015(10):98-103.
[3]胡丹楓. 論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與立德樹人及其意義[J]. 神州, 2013(25):67.
[4]常靜. 淺談立德樹人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