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霞
[摘要]:近年來,我縣把特色林果產業建設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狠抓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應用,突出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創新,推進專業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全面推進優質林果基地建設,加快現代林業發展,全縣基本形成了東北部干旱區以花椒產業為主,西南部二陰山區以啤特果產業為主的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高效優質林果產業帶。
[關鍵詞]:林果產業發展情現狀; 存在問題; 發展思路
1、臨夏縣自然、地理情況
臨夏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735—4636米之間,全縣大體分為山地、溝谷梁峁、塬臺地和河谷階地四種地貌類型。耕作土壤類型主要為黑麻土、黃麻土,黃綿土,個別地方為紅土類土壤。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6.2℃,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27.8℃;無霜期170天。年降雨量640.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西南部陰濕多雨,氣候冷涼,東北部干旱少雨,氣候炎熱。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西南部為高寒濕潤氣候區,中部為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北部為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蒸發量1224.8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晚霜凍等。
臨夏縣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全縣共有25個鄉(鎮),總人口39.6萬人。農村勞動力18.28萬人,全縣耕地面積37.22萬畝,人均耕地1.05畝,農民人均純收入4156.8元,
2、特色林果業發展前景
臨夏縣農民純收入只有3637元,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如何讓臨夏縣的人民群眾與全國人民一起進入小康社會,是擺在臨夏縣各級領導和臨夏縣人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臨夏縣土地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除部分用于高效日光溫室、畜牧養殖等高效農業外,絕大多數耕地還處于常規農業生產,土地收益極低,利潤所剩無幾,土地撂荒現象隨處可見。
3、特色林果業發展現狀
臨夏縣以實現農民增收、大地增綠為目的,把花椒、啤特果、核桃、油桃等作為特色林果產業,通過多年的不斷培育壯大,使我縣林果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
3.1 花椒產業發展壯大。近年來,我縣立足北塬片區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極適宜花椒種植的基本縣情,按照鞏固已建基地,努力擴大適宜區栽植面積的原則,積極采取縣上抓組織、抓扶持、抓推廣,鄉上抓規模、抓基地、抓落實,部門抓指導、抓技術、抓服務的工作措施,使花椒基地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以北塬片10鄉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一大支柱產業。
3.2 啤特果基地已具規模。近年來,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通過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特色林果業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在漫路、榆林、路盤、尹集、刁祁、掌子溝、坡頭、北塬鄉、土橋鎮、橋寺鄉、南塬鄉、先鋒鄉、安家坡鄉等鄉鎮迅速擴大啤特果栽植面積,新建啤特果、軟兒梨示范基地,開展低產林改造,提升特色林果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啤特果產業,啤特果已成為農村致富、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來源。
3.3 特色經濟林各具特色。著手營造核桃基地,在蓮花、河西、南塬等鄉鎮進行核桃基地建設,培育新型產業。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結合不同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庭院和家庭小果園為主,發展李、杏、油桃等特色經濟林。通過舉辦油桃采摘節,提高了南塬鄉張河西油桃的市場知名度,產品品質優良,市場供不應求。
4、特色林果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臨夏縣在林果產業的培育發展上做了大量工作,探索積累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經驗做法,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4.1 整體產業水平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凍害頻繁。新型農業機械技術推廣落后,集中采摘期需要大量人力,勞動力成本高。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技術管理不到位,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等工作相對滯后。農村分散小塊的承包地無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4.2 產品開發不到位。林果業產品開發還處于初級的簡單包裝階段,以花椒為例,僅將果皮簡單包裝后出售,而對商標注冊、冷藏保鮮、果品深加工等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嚴重滯后。
5、特色林果業發展思路
5.1 擴大林果生產規模。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尊重自然規律,堅持適地適樹,通過對種植戶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苗木供應、技術服務,大力發展種植規模,做大做強花椒、啤特果產業,突出核桃、油桃產業,逐步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大果榛子、桑果等新品種,擴大種植面積和規模,栽培適宜我縣生長的經濟林果優良品種。
5.2 加強林業技術指導。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凍等災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及時進行有效的防治,推廣果園防災減災技術,霜凍易發地區冬季樹干涂白,霜凍來臨時薰煙、噴霧,避免或減輕霜凍危害,降低損失,廣泛開展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控技術,保障產量和效益。應用豐產栽培各項技術措施,推廣用地膜覆蓋,泥漿蘸根等抗旱技術,提高成活率。整合全縣林果園藝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服務隊,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常年包片包點,蹲點服務。動員、鼓勵涉農科技人員參與基地建設,通過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科技人員實訓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為示范區建設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邀請專家,現場嫁接、修剪示范培訓,培訓一批林業技術骨干和農民技術員。創建特色經濟林豐產示范園,組織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先進經驗,努力提升經濟林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實現林果產品的綠色有機生產,輻射帶動全縣特色經濟林向高產豐產方向發展。
5.3擴大產品宣傳力度。組織有關部門抓緊做好林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和產品質量認證,創立臨夏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擴大銷售渠道,健全銷售網絡,依靠新型網絡銷售技術,實現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增加特色林果品的市場銷量。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服務,建設集觀賞、采摘、品嘗、體驗為一體,餐飲、度假、娛樂相結合的休閑觀光旅游基地,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依托臨夏縣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積極參加農產品交易會、林果花卉展覽交易會,大力宣傳我縣的特色林果業產業,提高林果產品知曉率,增強經濟林果業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杏樹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及栽培管理技術;馬治洋 ;《現代農業科技》;2016年第9期167-167,174共2頁
【2】油橄欖果園栽培管理技術(三);鄧明全;《林業科技通訊》;2016年第6期25-29,共5頁
【3】青脆李優良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的研究;李秀蕓 ;《河北農機》2016年第4期30-31,共2頁李秀蕓
【4】和政啤特果栽培技術;方彩紅 安樹康 ;《林業實用技術》;2009年第10期17-18,共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