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蔓
摘 要: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是城市提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體現了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求。智慧城市是城市提質的新理念、新模式。目前,湖南省已有19個智慧城市試點。隨著湖南省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智慧城市作為新時期政策紅利集中釋放的重要載體,必定惠及全省人民。
關鍵詞:智慧城市 湖南省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217-02
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是城市提質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體現了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求。建設智慧城市既是湖南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促進城市治理轉型、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現實需要,也是湖南省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的戰略抉擇。
1 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歷程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湖南省有株洲市、韶山市、株洲市云龍示范區、瀏陽市柏加鎮、長沙市梅溪湖國際服務區位列其中。
在第二批住建部公布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中,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長沙市長沙縣等在列。并將第一批試點梅溪湖國際服務區范圍擴大至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新增洋湖生態新城和濱江商務新城。
在第三批公布的試點范圍中,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等6個地區位列其中。截至目前,我國的智慧城市試點已接近300個,湖南省進入試點的地區多達19個,分別是株洲市、常德市、長沙縣、嘉禾縣、永興縣、祁陽縣、澧縣、漢壽縣、安仁縣、宜章縣、沅江縣、韶山市、津市市、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株洲云龍示范區、岳陽市岳陽樓區、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桃源縣漳江鎮、瀏陽市柏加鎮。進入41個專項試點示范項目有4個,分別是北京三正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的常德市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及應用建設、湖南科創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長沙縣、湘潭九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城市網格化管理服務建設、廣州廣電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海華電子企業(中國)有限公司聯合體參與的長沙梅溪湖國際服務區智慧園區建設。智慧城市應用主要集中在政務、民生、產業三大板塊,尤其民生板塊成效顯性化特征明顯,越來越多的地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
2 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現狀
經過幾年試點,省內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結合湖南本土實際情況呈現湖湘特色。
2.1 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特征
2.11 城市群現象初現
在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長沙、株洲、湘潭三城自身經濟基礎、信息設施基礎較好,加之長株潭三城智慧城市建設起步早、起點高、效果好,以長株潭為代表的智慧城市群已初現規模。
2.12 試點城市各有發展側重
如:長沙市智慧城市建設以統一的智慧政務云平臺為核心,著力打造“兩網六庫九朵云”的城市管理數據庫;常德以數據治理和資源共享為主線,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打造生態宜居之城;岳陽樓區則竭力探索如何加快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構建高效安全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建立方便、快捷、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19個試點地區均立足實際,有所側重。
2.13 利益相關群體多元化
省內各級政府均有共識,智慧城市建設要秉持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積極引領社會各界參與到智慧城建當中。在近兩年湖南省財政廳發布的幾批PPP示范項目中,雖名目上沒有直接體現,但大部分均涉及智慧城市建設。
2.14 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早在2011年,我省便相繼推出了《數字湖南建設綱要》和《數字湖南規劃(2011-2015年)》,把“智慧湖南”的發展明確為必由之路。2014年11月,發布《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4-2020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要求。2015年10月,結合本省信息基礎設施不夠發達的實際,制定《湖南省實施“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2017年,相繼頒發《湖南省電子政務“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和《湖南省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引導各地加大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智慧經濟發展,推進智慧社會民生應用,加強智慧政府管理與服務。
2.2 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短板
在我省智慧城市的建設實踐中,雖成效顯著,但逐漸呈現的問題也不少。從19個試點地市來看,部分城市先天信息基礎設施薄弱,智慧建設成熟度不高,平臺化意識不強,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模式并未完全形成,在傳統電子政務建設中未能徹底解決的一些老大難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而且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更加凸顯,影響了智慧城市的應用成效。問題主要凸顯在以下幾大方面:一是缺乏統籌規劃,頂層設計不甚清晰;二是信息基礎建設同質化,缺乏特色;三是信息共享與信息安全缺乏機制保障;四是社會資本調動不夠,投融資渠道單一;五是配套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
3 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對策建議
3.1 借鑒成熟體系方法,盡快出臺我省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路徑
在我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研究和實踐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需要研究一套適合省情的,可復制、可擴展、易理解、易指導等特點的科學方法體系,可充分挖掘試點地市示范項目先進經驗,借鑒TOGAF、FEA等成熟的體系結構方法,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進行指引。
3.2 重視軟環境建設,進一步破解技術障礙
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及時革新觀念和方法,重視軟環境建設,破除技術人才短缺、技術規范無章、技術問題待解的技術層面障礙;其次,進一步重視數據作用,提升城市系統的運行效能,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3.3 發揮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不止湖南省,在全國范圍內,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都扮演著單一主導者的角色。政府在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和權限難以區分和準確界定,政府應該明確自身權力和責任清單的具體內容,尊重和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3.4 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創新投融資渠道
盡管省內很多智慧城市項目采取了PPP融資模式,但建設資金來源主渠道依然是政府財政,單純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貸遠遠不夠,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引入社會資本是解決智慧城市建設資金短缺的重要方式。
3.5 立足城市稟賦,形成發展特色
省內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有獨特的地理區位發展優勢,有獨特的經濟產業基礎,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城市特色,注重差異化特質,智慧城市建設應避免新型“千城一面”。
3.6 完善配套政策法規體系,重視監管評估
一是構建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二是構建智慧城市價值評估體系;三是構建智慧城市建設法治監管體系。
智慧城市建設非一日之功,整體來說,湖南智慧城市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一定要搶抓好發展機遇,科學統籌規劃,長遠合理布局,以科技驅動為載體賦予城鎮居民享有更多更便捷的社會福利,賦予城市新的靈魂。
參考文獻
[1] 單志廣,吳潔倩,唐斯斯.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綜述[M]//周宏仁.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16-240.
[2] 湖南省電子政務發展報告[ER/OL].http://www.doc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