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永杰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帶動了各行各業的改革創新,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與學習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產生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新媒體為依托,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一)新媒體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穩有序發展
1.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其一,學習方面。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學習效果更好,有利于強化課堂知識,了解專業前沿資訊,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其二,價值觀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經受海量信息的沖擊與洗禮,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新媒體平臺交流受現實社會中的性別、階級、特權等影響較小,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拓寬了大學生參政議政的渠道,增強了大學生的民主意識與主體意識。其三,生活影響。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已充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網絡購物、團購、訂票、理財等。
2.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影響。其一,主導地位。新媒體技術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工作的主導性。新媒體豐富的資源與多樣的形態,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以發揮其主導性,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其二,教育模式。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知識儲備量更豐富,教育覆蓋面擴大,知識的可選擇性和客觀性增強,這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際效果,使得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多元化,同時,也改變了大學生與教育工作者的主客體地位。其三,自身素質。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野,信息全球化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現代觀念的確立。
3.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積極影響。其一,社會環境。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空間“無阻礙”。在新媒體時代,個體的交流溝通便利性加強,人們了解世界的途徑不再單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打破傳統的單向模式,轉化為雙向乃至多向發展,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使得社會空間變得“無阻礙”。其二,文化環境。新媒體直接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達習慣,促進了網絡語言的產生。同時,人們通過“電視”“手機”等新媒體媒介進行媒體消費,這賦予了文化消費新的涵義。新媒體還促進了青年亞文化的發展。其三,技術環境。新媒體通過手機、互聯網絡的全面覆蓋,信息傳播快速而豐富,這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采取視頻、圖片、文字等表現形式,生動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1.對高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其一,學習方面。由于新媒體海量信息傳播分散而無序,缺乏教育者的專業指導,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問題理解淺薄而片面,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二,價值觀影響。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各種文化、意識形態間的交流與碰撞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沖擊,而大學生價值觀尚未成型,缺乏理性判斷,從而比其他群體更易受到其消極影響,造成價值取向紊亂,這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其三,生活影響。部分大學生沉溺于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逃避現實,沉迷網絡,甚至導致健康問題。
2.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負面影響。其一,主導地位。新媒體技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不確定性。面對海量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的權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思想性也會受到損害。其二,教育模式。大學生容易受到虛擬世界的影響,價值觀念容易產生偏差,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其三,自身素質。個別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質薄弱,受西方觀念影響,科學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淡化。此外,存在著部分教育工作者業務能力、整體素質較低。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媒介素養缺失,高校學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審視、批判和使用新媒體的能力均有待提升。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滿足時代需求,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應及時汲取有價值的知識信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視野。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對落后,高校校園新媒體應用仍處于將傳統教育方式簡單“復制”為新媒體形式,并未將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融入教育實踐之中,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動。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多樣,新媒體時代使得文化多元化,多元文化沖擊著人們的傳統思想體系,影響著每個國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發展,高校學生所處的各種環境經歷著不斷變革,日益復雜多樣,因此,以先進的思想、主旋律的聲音進行信息傳播,牢固主流文化、營造和諧教育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三、新媒體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重視新舊媒體之間優勢互補的綜合效應
在媒體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各種媒體都有不同的特點與優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運用創新思維,做好新舊媒體之間的承接,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效果,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比如高??梢越⑹謾CAPP,隨時更新校園文章,開設校園論壇,將學生關心的熱點發布在論壇上,或者設立思想政治教育話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高??山柚冗M人物報道,充分體現學校的人文主義與輿論導向;經常在APP中推出新鮮事,發布正能量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教育先機條件,利用新舊媒體之間的協調關系,做到優勢互補,進而端正學生思想態度,提高學校綜合實力。
(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在新媒體中,校園文化氛圍隨之改變,其中,手機、微信、論壇、微博等新形式成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動性,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新媒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首先要用科學、先進的文化思想占領教育新陣地。同時,為了與網絡相適應,學??梢灾谱鞔罅颗c學生特點相符合、生動直觀的新媒體素材。素材選擇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并借助圖文并茂的方式充分發揮創造力,以吸引學生眼球,提高網絡陣地的號召力、感染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熱情。
(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強政治理念教育,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全體師生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與自尊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裝,并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在工作中。教師只有將自己作為楷模,才能增強學生的信任,確保信息傳遞的真實可信,規范學生隊伍的建設;只有擁有很強的理論素養,才能將理論準確地表達出來,傳遞給學生,并讓學生深入體會與理解;只有具有足夠強的信息推理能力,才能幫助學生篩選信息,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最后,高校要培養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學生骨干力量、輔導員等,建立一支思想過硬、素質過硬的團隊,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提高每個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立足于科技,需要潔身自好。高校要建設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保護自己、提高自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汪麗娟.新媒體時代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6).
[2]王煥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當代教育論壇,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