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莉/營口理工學院
有效交流指客體接收到主體信息后,能夠正確的按照主體的意圖去理解、掌握信息,達到信息交流的作用。無效交流與之相反,沒有達到信息交流的作用。因此有效交流不僅強調主體要準確傳達信息,還要求客體對所傳達的信息做出正確的理解和反饋。這就對主體有了三個要求:第一,主體要有清晰完整的表達信息的能力。第二,主體要根據不同客體的實際情況來修正表達信息的形式和方法。第三,傳播信息的渠道要視客體的接受程度而定。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輔導員和大學生間交流是否有效,學生對輔導員工作是否配合和認可,決定了輔導員工作能否具有深度和廣度,也關系到素質教育思想能否在高校教學中真正落實到位。有效交流的建立使輔導員的言傳身教能夠影響或改變大學生的行為和意識形態,是達到成功教育的必然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效交流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載體。
技術、管理、營銷中都有三七法則,基本含義是人們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把小部分精力花在其他的地方。在新的“有效交流”的模式中,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途徑”上,而只有小部分放在常規的教育管理之中,在建立溝通的基礎之上,只需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對教育教學的監督評價內容。此外,針對傳統教育中說教式的教育教學方法,本文提出了具有創新價值的“親身體驗式”的交流方式和“期望式監督評價指標”。
(1)“親身體驗式”交流方式多被應用于銷售管理行業,如銷售員在銷售產品過程中常通過自身或其他顧客對產品的親身體驗來和顧客建立有效交流途徑。比起教科書式理論性條目條例的知識,顧客更愿意接受其他人對產品的直接體驗信息而非生產廠家對產品本身的夸耀和包裝。
(2)“期望式監督評價指標”多被用于企業管理學和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認為人的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是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的基礎,遵循一般的原則是享樂原則——意為獲得滿足,以及避免痛苦。依照此理論的引申下,批評教育方法常常是期望通過否認對方的觀點、責備對方的行為、批評對方的思想等使對方產生痛苦,以期望對方遵循避免痛苦的原則選擇正確的符合自己要求的思想和行為。這對應著科爾伯格道德發展水平中面對 “前習俗水平”的教育方法,即道德思維是由自身利益和行動結果決定的。前習俗水平是幼兒和違法者的典型特點,依此作為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顯然并不妥當。
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期望式的監督評價指標”就是通過“給對方樹立期望”——“指出對方沒有達到該期望”——“繼續給對方樹立期望”的方式,通過使對方無法獲得期待的表揚,來達到批評教育的真正目的。
(3)親身體驗式交流方法


年輕人代表著時代和創新。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輔導員也常常面臨著跟上年輕人節奏這樣的問題。許多輔導員并不深入的了解年輕人最新溝通和交流方式,“開班會”、“點名”、“叫辦公室談話”、“通知班長傳達”這些約定俗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輔導員和大學生的有效交流,甚至帶來一些學生的反感和抵觸心理。
構建“零距離”的有效溝通渠道,就是要輔導員有年輕的思維,緊跟時代技術的思想,消除與大學生的交流渠道上的“壁壘”。如在一定程度上用QQ群、微信群傳達信息代替“人工文件傳達”,用“校園偶遇”和“QQ聊天”代替“叫到辦公室”,用“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完成“開班會”達到的效果,等等。使交流建立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平臺之下,即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又拉近了與學生心的距離,輔導員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哥哥姐姐”的形象而非“傳統的夫子先生”形象。
作為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掌握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的話語技巧,創建有效的交流溝通途徑,既是實現輔導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作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需要。構建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途徑,不僅需要在傳統理論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研究與創新,更需要與實踐結合,切實將理論運用到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方面面中去。達成高質量的溝通效果,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