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
[摘 要] 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賴于一種合作、對話、反省和慎思氛圍的營造,有賴于一個學習型、研究型組織的建立。構建教師學習發展共同體,能夠有效地促進合作、探究、分享的教師專業化發展,使共同體的教師通過建立協作平臺,開展有效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實現自身專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 構建;共同體;專業發展
所謂教師共同體,是教師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研究、交流的過程中分享各種教學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學與研究任務,并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分享的人際關系。其實質是基于學校教育實踐,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質量提高為愿景,由教師自愿組織共同研討的一種組織。
一、構建共同體,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學校共同生活是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凝聚,可能會有分工、有協作,有群體的交流與分享,也有個體的思考與判斷,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同時也實現個體生命不斷地成長。
1.抓共同體構建
建立以同年段同學科的教師自愿參加研討活動,并選擇組長,負責同組的共同備課、課例研討、沙龍交流等活動。同時借助網絡平臺,組織同學科、同級段教師進行研討與討論。每學期初,每位教師確定一個課題,提交到共同體進行研討。首先在教師個人認真備課,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羅列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貼在中心校網站或核心問題群里。再組織同組教師共同分析問題,提煉核心問題,如何呈現核心問題等,綜合大家的建議,預設教學方案。為此,每次課題研討活動教師都能愿意承擔開課、評課等研究任務。這樣,共同體就會成為教師的研討平臺,幫助教師們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發展。
2.促教師共同發展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學校生活是其與他人共事、與他人共處的時空和共同浸潤于其中的生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的思想、意識、能力等素養都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共同生活真正滋養著人的成長。由于教師對教學與研究有著共同興趣愛好才會走到一起,教師浸潤于有共同研究的團體里,就有了團隊的感覺,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并在教學研討與交流互動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從而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二、在共同體里,共享教學資源
教師要善于分享。這樣,就能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共同體中所有的成員都能從自己或他人的課堂,以及展示中找到自己的部分“影子”,因而這種“被需要”的價值感,會驅使我們積極地投入到共同體之中。
1.共享教學預案
共同體中的教師將設計好的教案或現在所編寫的較好的教學預案(以Word形式),上傳到中心校網站或核心問題群上,供同年段同學科教師學習與借鑒。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可依據預案,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下載的預案上進行適當的修改與補充,整合成適合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案,從而減輕教師的備課、編寫教案負擔。
2.共享教學微課
“微課”教學資源建設是未來教學資源建設的一種趨勢,如今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形式。學校建設一個“微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將對學校內部的資源共享、教學研討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平臺。而建設“微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將學校教師自行制作的“微課”教學資源或校外優質“微課”教學資源收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微課”教學資源庫,并上傳到學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可以自主借鑒、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將自制好的“微課”上傳至學校網站,供其他教師借鑒與使用,也可以在平臺上下載所需的微課資源或在線點播,以備自己學習或作為備課的參考。這樣,推進了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了教師現代化教育水平和能力。
3.共享教學課件
自制多媒體課件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有時候為了制作好一節課的課件要花上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才。花了如此之多的時間去準備一堂課,這在日常工作中是很不現實的。如今,借鑒和共享別人的課件,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中的普遍現象。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將平時應用的課件,課后還應進行適當修改與加工。再上傳到中心校網站或核心問題群里,讓其他教師學習與借鑒。要共享別人的課件,教師必須經過自己修改與加工。首先要根據自己的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其次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加工,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借鑒其精華,用起來更有效,實現共享的目的。
4.共享典型案例
教學中的典型案例是寶貴的財富,也是教學中的妙筆生花之處。注意對典型案例的收集,對教師的成長無疑會起到促進作用。我們教師要注重積累典型案例,尤其是課堂生成性問題解決的案例,每位教師將教學研究成果,包括課例研究方案、教學片斷與評析、教學實錄與評析、教學感悟或隨筆、專題講座以及課件等,整理之后上傳到中心校網站或核心問題群,供大家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教學研究過程要重視個案材料的積累,它是教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個案也是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些個案中出現的問題會讓我們措手不及,也會激發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去解決。為此,共同體成員還應注意個案積累,與其他成員交流與共享。
三、在共同體里,共同進行研究
“共同體”內部教師間的協調合作與互動交流,不僅能明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使教師個體得到發展,而且能加強教師相互間的了解和信任,建立信任與合作“一體化”的合作型信任關系,增強教師團隊的凝聚力,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實踐再生。
1.共同研究教案
共同研究教案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節或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期待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通過交流互動、共同研究等形式進行教材分析、預設教學方案、設置教學流程、組織學生活動、設計課堂練習等,以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首先,由主備人講述對教材的分析,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練習的設計以及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有機滲透等向共同體里的教師進行說明與解讀。其次,共同體里的其他教師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修改意見。并通過討論甚至爭論,然后共同探討、切磋和完善,最后確定最佳方案并形成預案。最后,共同體內的教師拿到預設的母案之后,必須結合所教的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對預案進行適當的修改、補充,形成適合本班學生的教案。這樣,共同研究教案就能充分集中了每個人的智慧,設計最佳方案。并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得到提升,從而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2.共同研究問題
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以及由問題而發生的“驚異”。當教師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出現了某種“問題”,并想方設法地在行動中去解決,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就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一條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之路。為此,要鼓勵教師立足自己平時的教學,在身邊找問題,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由于這樣的研究問題來自教學實際,源自教師自身,因而更能調動共同體內的教師參與探究的積極性。而且以解決共同問題為目的,共同研究解決教師身邊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相互思維撞擊,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3.共同研究課題
這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引導教師從教學實踐中探討問題,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真正讓課題研究為教學實踐服務,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圍繞著課題“抓準數學教學‘核心問題研究”,以“核心問題”為引領,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實踐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圍繞著“核心問題”這個課題,以一兩節課例展示的形式定期開展研討活動。研討內容包括:聽課、執教教師談教學設想與意圖以及教后反思。聽課教師對所聽的課進行評議,肯定好的、可借鑒的地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等。通過評議,使執教教師認清自我,受到啟發和教益,又為聽課教師提供學習研討的機會。
4.共同沙龍交流
它是一種由教師自愿參加的,針對課題研究中問題的可以自由發言的討論會。讓教師在“聊一聊”“議一議”中探討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針對問題,大家談感悟、講困惑、議策略、找辦法,從而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互動式的探討。這樣“聊”起來感覺到“言之有物”,針對性強,氣氛濃,因此教師樂于參與,愿意深入探討。
在這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教師不拘形式地探討課題研究中的問題與困惑。通過討論、爭論,各種觀點互相碰撞,有時可以達成共識,有時雖然存在著分歧,但不同的意見,亦激起我們教師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里面有許多自己已經想到的,也有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樣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的見解中提高認識,同時也促進教師不斷進行探索,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總之,構建教師共同體給一線教師提供了一個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平臺,通過教師共同體這一有效的組織方式,讓每位教師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他們研與教的協同、傳道與授業的協同、教與育的協同以及多元文化的協同等,讓教師在實踐學習中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馮國平.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探索,2010(10).
[2]論玉玲.區域性教師學習共同體及其虛擬教研平臺構建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