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 要: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要論述,猶如一座燈塔,將我們正在致力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帶入新時代更加遼闊的歷史視野和更加深邃的情境。
關鍵詞:制度自信 新時代 政治發展
在勝利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今天,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起點,回首華夏文明悠久燦爛的歷史,前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具有清醒的判斷和堅定的信心。政治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占據了關鍵性的保障環節。制度保障民生,制度改善民生。建黨九十六年來,我黨始終不渝地堅持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這個奮斗目標,不斷深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真正從制度上解釋了我黨為什么人的問題。
一、制度自信從歷史中走來
中國政治文明不是憑空而來的。中國民主政治產生于歷史發展矛盾,產生于歷史進步的需要。與資本主義民主截然不同,我國的民主政治產生于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之中。那時候中國要想避免亡國滅種的命運,就必須改變一盤散沙的局面,必須把人民團結起來,把民族凝聚起來。然而,在舊中國,有中國人而無中國人民,中國沒有統一的行動能力。為此,自強不息的中國人開始探索一系列救國救民之路,但歷史表明,農民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國。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政治力量的歷史、階級、政治局限性使它們不可能高揚人民民主的旗幟,因而得不到中國人民廣泛持久的支持。
從毛澤東的“人民萬歲”,到習近平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把建設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治制度付諸實踐,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的發展道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以根本大法——《憲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民主是國體之本、政體之魂,人民民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建立、鞏固并逐步發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體現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逐漸深入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歷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一條立足國情、應運而生的光明之路。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開辟新境界的重要制度保證。
二、制度自信從實踐中反映
中國共產黨這個曾被稱為“山溝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遭受的嘲諷、謾罵、詆毀一直不絕于耳:蔣介石逃離大陸到臺灣時曾斷言“中國共產黨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東歐劇變后“社會主義終結論”,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崩潰論”等…然而,從在嘉興南湖紅船上尋找光明的擺渡者,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基礎上的創業者,再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航者;從黨的一大,到黨的十九大,96年來,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信仰的火炬,扛起開路先鋒的旗幟,帶領她的人民所創造的“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給了世人太多的“意料之外”足以證明中國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穩定性與優越性。
從“解放”蒸汽機車到“東風”型內燃機車,從“韶山”型電力機車到“和諧號”動車組,再到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的“復興號”,我國高鐵再次創造了領先世界的中國速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成功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挑戰,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我們既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又保持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我們不僅實現了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而且一直積極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承擔起維護和平發展的國際責任。實踐反復證明:如果沒有一套良好、有效運轉的政治制度,這樣的發展成效是不可能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成就的背后,其實是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權,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府,是擁有強大動員和整合能力的政治制度。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堅持依法辦事,黨凝聚人民的意志,最終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我國大政方針、治國方略的制定都集中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三、制度自信在理論中甄別
當今世界發展圖景,兩種氣象對比鮮明:一面是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西方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制度性危機;另一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
西式民主國家黨爭內斗由來已久。“府院之爭”“否決游戲”導致重大政策拖延多年不決;特殊利益階層利用院外游說綁架決策;不同政黨上臺執政帶來國家政策“翻燒餅”,造成資源巨大損耗等現象不一而足。而中國從“一五”開啟大規模工業建設,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通過60多年不懈努力,串接起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現代化進程,保證了國家大政方針的長期穩定性。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自嘲道:“中國在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之時,美國只在為下一屆選舉規劃。”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新興階層不斷涌現,傳統執政黨普遍面臨社會基礎萎縮的挑戰。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定位,使得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性有著其他政黨無可比擬的拓展性和開放性。正如哈薩克斯坦共產人民黨中央委員會書記阿依肯?科努羅夫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的從政經歷都是從基層開始,他們熟悉群眾,了解人民疾苦,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這是中國共產黨與西方國家執政黨的根本區別。”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坦言:“在親眼見證中國的發展后可以肯定,中國不可思議的跨越式發展,基礎在于始終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上世紀后期,一些國家照搬西方模式,以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改造經濟,結果造成政局動蕩、經濟衰退,教訓深刻。
如果沒有一套良好、有效運轉的政治制度,這樣的發展成效是不可能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成就的背后,其實是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權,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府,是擁有強大動員和整合能力的政治制度。實踐足以證明我國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穩定性與優越性。人民就對其必然充滿自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這種自信將日益廣泛和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