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斌
摘 要: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高速發展而資源短缺狀況進一步加劇的新形勢下,資源型城市的生存與發展不僅面臨新的挑戰,而且直接關系到城市體系乃至區域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大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經濟多元化;良性發展;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資源型城市是指有40%以上的勞動力人口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從事同種資源開發、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城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多數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每況愈下的被動狀態,諸多社會矛盾也相繼而來。如何促進以石油、煤炭、森林等為依托的資源型城市,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發展規律,把傳統的資源型城市逐步建設成開放性的現代化經濟活動中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資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經濟結構畸形,資源面臨枯竭在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中,第二產業畸重,第一、第三產業畸輕。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特征。資源型城市過去把提高礦產資源開采量、完成礦產資源調撥任務作為追求目標,忽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城市自身各個產業的關聯度低,互相支持能力弱,經濟結構單一。
1.2 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差城市布局與建設受到城市產業發展及城市建設政策的影響。資源型城市建設的封閉性、高度指令性、內向性很突出,條塊分割現象嚴重,未能形成較好的聚集效益和規模經濟。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產業結構使資源型城市布局呈現過于分散的特征,表現為“點多、線長、面廣”,即使是相對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條塊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單位畫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問題,使相對集中區域也表現為松散的結構,聚集效益較差。這不僅增加了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費用,而且浪費了土地,增加了經營成本。在資源型城市區域內,尚未形成具有較高綜合功能和綜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城市的社會服務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基礎設施差,城市功能弱化,可持續發展滯后。
1.3 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加劇長期礦業開發,使得資源型城市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從而引起城市地下水、空氣的嚴重污染,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由于地方財政投入不足,一些企業對生態環境治理又缺乏動力,因而造成了資源型城市生活質量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的局面,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許多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
2 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2.1 加快城市轉型步伐,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多元化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過程。資源型城市與其它城市相比,一般國有經濟比重高,形成了一種單一的國有化所有制結構。這種所有制結構,導致存量要素難以流動,增量要素的配置又難以保證有利于結構優化,使經濟在原型結構上起伏,難以形成在結構優化基礎上的良性循環,而形成了一種要素的配置剛性和產業結構剛性。要打破這種剛性結構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突破傳統所有制結構模式,在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建立起具有眾多經濟成分和多元化利益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走出一條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對相當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可以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使企業在產權約束和利益約束的基礎上,自覺地調節其產品結構與技術結構。對為數眾多的小型及部分中型企業,通過以拍賣為主的多種方式,實現國企所有權的有償轉讓,加大非國有經濟的比重,使之成為國有、集體、個體、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通過國有企業產權人格化,使企業行為合理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從而達到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目的。
相當一部分資源型城市是隨著資源開采業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受條條直線領導的資源型企業,形成了垂直的經濟管理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和生活管理系統,成為城市中的“國中之國”、“城中之城”。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相互競爭的情況比較嚴重。“大而全”,“小而全”,形不成專業化分工協作,造成人、財、物極大的浪費。這種多頭領導、條塊各自為政的格局,不僅直接制約了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配置,加劇了政企不分和企業辦社會的負擔,同時也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城市經濟社會化水平,阻礙著城市功能的完善。因此為加快和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必須按照市場經濟城市發展規律的要求,盡快打破條塊分割、壁壘分明的格局,堅持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變各自為政為協同作戰,變單體優勢為整體優勢。進而不斷加強資源地區的區域合作,形成經濟社會事業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格局。
2.2 實施生態化改造,形成資源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由于礦產資源與土地、森林、草地、水體在空間上有緊密的聯系,在自愿資源開發過程中要處置大量廢物,就不可避免地給局部環境造成污染與損害。因此,在注重資源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其生態效益,絕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應著眼于實施生態工業發展戰略,使資源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相統一。
2.3 完善制度建設,加大相關制度規章執行力度,強化社會公眾特別是相關決策人員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全面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建立和完善資源使用權出讓制度、資源收益分配制度、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綠色GDP核算制度、綠色創新激勵制度等。通過制度規章引導和規范相關責任主體行為,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使社會公眾牢固樹立并踐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正確的生活消費觀,使相關決策人員牢固樹立并踐行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的正確的政績觀,有力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米爾,武春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障礙與對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
[2]張復明.資源型區域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
[3]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我國資源性城市的界定與分類[J].宏觀經濟研究,2002.
[4]宋曉維,呂玉明.我國資源性城市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02.
[5]田霍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2000.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單行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