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高職教育改革提出高職英語需要面向職業教育目標,把英語教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因此,為了進一步分析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職業能力培養的缺位問題,確立職業能力本位的教學導向,構建基于職業能力視角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特提出本文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關鍵詞:高職英語 職業能力 教學模式
一.高職英語教學在就業中的作用
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各個行業的人才都要求能夠實現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英語的職業應用。中國的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和市場的開放度不斷放寬,我國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具有高水平英語能力的人才在市場需求上供不應求。所以,為了適應這種市場提出的用人需求,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需要轉變發展理念,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功底和實際交流中的英語應用能力,開展英語課程或者英語交流形式活動。一定的英語基礎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更容易的理解操作環境中所涉及的英語說明文、應用文等,英語是幫助專業知識廣泛應用的工具。在國際經濟的融合過程中,員工具備一定的英語技能尤為重要。
二.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前些年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出臺了《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強調了英語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并提出和解釋了英語教學的三個特點:應用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高等教育普遍由培養精英人才轉向大眾人才。不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們普遍英語功底薄弱,口語能力更是差異很大。在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中將英語列為一項必修的公共課程,將有利于職業教學與社會接軌,與國際接軌,通過加強專業英語領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來促進高職學生的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開拓新的學習領域。
但是,至今為止,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公共英語教學方式只是對通常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或者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的抄襲,而不是根據專業和社會需求的實際來定,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本身英語能力的招聘標準。主要是采用課堂的單方教授,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這種模式的公共英語教學不僅教師們教的沒有動力,學生們接受的也十分痛苦,教學質量更是難以提高,最終造成高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們難以適應企業的實踐需求。由于這種落后的、不合時宜的、不能滿足社會用人機構要求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明顯。所以,社會、教育界、企業多方呼吁盡快對公共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本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學生們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教育學生運用英語解決業務中的問題,開展涉外型業務活動。
三.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途徑和對策
首先,高職英語教學目標要重立,以職業能力本位理論為基礎,構建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多模塊分層”課程教學模式,然后實施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變革,構建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公共英語評價體系。
(一)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重立。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是學科知識本位,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需要進行教學目標的重立,即確立職業能力本位。職業能力本位理論(是早年在西方國家開始流行的一種關于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的思想定位)。該理論強調在實踐中對職業需求的實際操作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來說是職業技能的系統學習和提高。在學習過程中,主張受教育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隨時進行教學評估,不僅僅局限于對專業方面的學習,還有對職業相關的內容的學習,教學形式多樣化,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其影響廣泛,主要是由于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關乎于將來的就業問題,此理論的分析恰恰吻合了這一點,培養專業知識技能,就是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職業崗位。
這些技巧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認知和感知角度掌握學習策略技巧,高效的進行英語學習,為以后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好基礎,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和能力。根據職業能力本位的理論,高等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和評估機制急需注入新的血液,更新傳統觀念,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將基礎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交流技能,將傳統的課本式學習變成技巧式提升,注重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突出教育特色。
(二)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重構。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是對學生的專門工作能力進行提升,通過不同模塊分類的方式來開展日常的教學工作。
首先,對英語的教學工作按照不同類型來分類授課,從而達到為高職學生之后的就業能力提升的目的,也就是將日常的英語課程按照基礎學習內容、重點學習內容以及提高學習內容這些方面來分類。實施模塊化教學,培養高職學生的專項能力。例如有關職場入門和職業禮儀方面的模塊可以設計以下職業需求。對其職場技能進行培訓,教導其學習協作精神,開拓創新,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教學,讓受教育者的綜合職業技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在學習英語時,不僅要學習基本的聽說讀寫練習,還要了解外國的相關文化、習俗等,只有全方面的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才能運用英語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公共英語課程要結合專業職業需求,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能夠運用談判、協商的手段處理問題。
(三)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變革。課堂教學的職業化。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以他們的課堂學習為關鍵的部分,所以能夠將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提高是提升他們學習成績的有效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們有較髙的內容掌握能力,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利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的實際中,對話教學方式是教師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的增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拉近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最大程度上輔助學生掌握好英語學習的關鍵內容,養成他們相互交流的意識,促進他們的溝通進程。所以,教師們可以選擇專門性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們進行培訓,為他們將來的工作崗位提供專門性人才。
針對閱讀方面,目前常用的高職高專類書本為《新編實用英語》以及《新視野英語讀寫教程》等,這些課本中的內容都和將來學生們將會在工作崗位上的見到的商業合同、應用文等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教師們需要在這些問題上有所注意,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們將會在未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在聽力訓練中強調學生們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他們并沒有很多的機會去接觸到實際的英語語言環境之中去。在語音教室上課時,教師的教課內容不能僅局限于教科書上,應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廣泛的教學,諸如與生活和就業緊密相關的話題等,采取小組模擬現場,即時性交流,然后進行競賽、辯論等形式,要做到每位同學都能夠得到表現的機會。
學習方式交互協作化。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把公共英語教學與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建立互聯網英語學習平臺,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互動。這種雙向互動形式多種多樣,有文字交流、音頻交流、視頻交流等等。將教師、同學、教學資源、教學設施四種因素構建成一個整體的網絡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彼此之間都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協作、互相競爭,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通過這些互相的關系,共同為提高自身英語水平而努力。教師借助這個系統,督促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和諧,亦師亦友。
(四)高職英語教學評價的轉變。建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評價體系”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系統里,不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而且在評估機制里也需要堅持職業能力的方針。
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內涵在于評估的角度多元、評估的對象多元、評估的準則多元、評估的策略多元。其中,評估的角度多元則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評估的過程中,不僅要評估學生的英語功底、英語技巧等方面,還要評估學生對英語課的上課情緒、積極性、聽課技巧、自我認可度、集體協作、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多元化的評估機制能夠舍棄傳統的紙上評估測試方式,在教學評估過程中運用多種評估方案,諸如:情景再現、教師點評、同學協作、書面測試、互動交流、互換職務等等。
動態發展的評價方式。依據現今的“把職業需求作為指導方向、把實現人生價值作為宗旨、把職業技能作為目標、把崗位實踐作為主要路線”的高等職業教育方針,構建激勵學生綜合素質整體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機制,時刻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同時注重學生的自我提升,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層次,更好的滿足當前社會對高職人才提出的需求。所以,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套能夠系統反映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和教師的教學問題的評估機制。這種機制不單單只是為了測試學生的英語基礎技能,還能幫助學生加強英語的實際運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
高職教育的目標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首位。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任務和策略,結合科學的評估方式,對學生做出冷靜、公平、合理的指導和評估,促進學生培養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自信心,最終讓其綜合職業技能得到提高。
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教師結合新式的教學設施、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們集體協作技能、環境應變能力的提高;結合對異國人文旳了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明潔.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0(4).
[2]刁朔.淺談交際教學法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8.
[3]郭晶晶.基于人才市場視域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與企業,2013,20.
[4]蔣娟秀.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學習者自主學習探析[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3,5.
[5]李璐.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J].南昌高專學報,2010(6).
(作者介紹:徐瑞,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