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
摘要 科學傳播對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外,科學傳播都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茖W傳播具有“傳播者一媒介一接受者”三維結構。隨著新媒體的出現,科學傳播面臨了一些問題,比如科學傳播內容缺失“把關人”機制,科學傳播過程闕如話語轉換機制,科學傳播效果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以及科學傳播亟待加強科學界與大眾媒體之間的互助協作機制。為此,我們開拓科學傳播的新領域,構建三維互動模式,提升科學傳播效果與影響力。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問題;新格局構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1-0039-02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各種新媒體形式的逐一登場,原來的大眾媒體也開始感受到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穿透力與巨大影響力,并進而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擁抱互聯網、開展各種形式的“互聯網+”的嘗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學傳播可以說迎來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時也可能面臨一個最壞的時代。問題的癥結和關鍵在于我們的科學傳播能否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并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對于科學傳播這項工作,我們不僅要目標明確,而且要采用適當的策略、方法和路徑,以期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1科學傳播的歷史演進
科學知識的普及需要一定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在當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消費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界想要做點事情的范疇,而不可能僅為一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等所操縱和控制。相反地,它已經成為了一國能夠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現和彰顯本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是以一種民族意識的再塑造過程以及一種有意義的國家文化建設行為。
在西方世界,科學傳播經歷了從科學界到公眾的單維度推進到這兩者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互動的演變過程。在第一階段,科學僅限于在科學家圈子里傳播與交流,公眾對此并沒有什么話語權,相反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科學普及的結果而已??上攵?,在這個階段科學傳播的效果能夠獲得多大的認同與社會影響力,或者能夠發揮多大的社會作用了。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傳播轉向雙向交流的運行軌道,對話成為了科學界與公眾之間關系的一種體現。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不再僅僅是科學界的事情,它在這時囊括了科學界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問題,科學界在這當中的地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覺。此后,從80年代開始,西方的科學界愈加重視公眾對于科學的理解,科學傳播從此不再只是一種科學知識與觀念的傳播,它更加體現了科學界與公眾之間在科學傳播過程中的平等關系以及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民主權力。
我國的科學傳播的觀念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洋務運動之下,科學從西方舶來中國的漸進過程。五四運動便是以此作為口號來改變舊中國的精神面貌,從而開啟了中國科學傳播的新局面。1949年以后,我國的科學傳播事業步入了規范化、有組織的軌道,各類科技協會組織相繼建立起來,科學傳播成為了推廣和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觀念和科學精神的一種實踐活動??陀^地講,新中國在科學傳播方面的進步是巨大的,人民的科學知識與素養逐漸養成,整個社會的科學知識水平與能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傳播也面臨著發展的瓶頸與艱難的轉型之路。在當下,科學傳播似乎已經與科研工作者脫節,或者說科學家沒有抑或無力承擔起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思想與觀念的重任。科學傳播在活動經費上沒有得到足額的保障和投入,科普宣傳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
2科學傳播與媒體
從科學傳播的歷史發展觀察,科學知識在公眾中的普及是大勢所趨,而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顛覆了傳統的大眾傳媒的方式,相應的傳播方式從單向的自上而下式轉變為雙向互動式,科學傳播也逐漸褪去了政治性。新媒體有著強烈的互聯網特質,它改變了傳統大眾傳媒的傳播形式,圍繞著“傳播者一媒介一接受者”三個維度重新建構起一個科學傳播的模式。首先,科學傳播借助新媒體形式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等,并進而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支持。其次,新媒體是一種多元、對話和開放式的傳播媒介,它必然極大地推進科學知識的共享共建,從而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部分。再次,科學傳播與新媒體的結合必然使科學傳播走向更高級的形式,從而推動科學的平民化。3在科學傳播中大眾媒體出現的主要問題
科學傳播牽動著方方面面,需要科學家群體與公眾相互協作與配合,從而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提供堅實的支撐力量。在傳統大眾媒體階段,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有限,極大地抑制了接受端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科學傳播的方式走向了扁平化,知識的消費和使用不僅便捷、廉價,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界與公眾的關系。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3.1科學傳播內容缺失“把關人”機制
科學知識是非常理性的東西,具有客觀性和價值中性的特質,這是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一個基點。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傳統大眾媒體的作用和渠道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為此,一些大眾傳媒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而放棄了追求真理、普及真知的初衷,轉而以嘩眾取寵的形式提高收視率,媚俗的現象層出不窮。而本應擔當科學傳播主要責任的科學界沒有盡到“把關人”的職責,為公眾篩選科學與藝術的邊界,從而使科學傳播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受到了較大的質疑。還有就是新媒體的來源和手段比較龐雜,制作者的科學素養參差不齊,難以甄別偽科學的內容,在被廣泛傳播后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和負作用。
3.2科學傳播過程闕如話語轉換機制
在新媒體的轉向的當下,新媒體已經越來越深入地介入到科學傳播的環節中。但是由于新媒體的制作人缺乏必要的科學素養或者不尊重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結果造成了偽科學或者沒有太多科學成分的東西泛濫。這主要是由于科學界的“專業話語體系”與新媒體的“通俗話語體系”沒有實現良好的無縫銜接造成的。這就需要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前提下,實現科學傳播的通俗化過程。
3.3科學傳播效果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在以往,科學傳播呈現一種從科學界到公眾的單向性流動過程,科學傳播效果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在此過程中,科學界居于主動地位,而公眾似乎總是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象。實際上,公眾總是抱著某種主觀的目的去吸收、學習科學知識的。換言之,公眾總是會選擇一些科學知識,而過濾其他一些東西。這就與科學界施與的科學知識形成了某種矛盾。
3.4科學傳播亟待加強科學界與大眾媒體之間交互式的互助協作機制
科學界與大眾媒體各有專攻,但是又都有所缺陷。比如,科學界熟悉科學知識和科學規律,但是不了解傳播規律,而大眾媒體恰恰相反。因此,科學傳播的順利進行有賴于科學界與大眾傳媒的通力合作,從而實現科學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4新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新格局的建構
4.1體現國家軟實力的科學傳播新領域的開拓
科學傳播的推進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素質,并進而在科學普惠的過程中把各種發明專利和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最終將其影響的范圍擴大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體育等各個層面,構成了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4.2以交互性為方向的傳播者、傳播渠道與接受者三維度互動關系的模式構建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意味著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平民化和開放化,這也使傳統的大眾傳媒趨于邊緣化或者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由此,傳播者、傳播渠道與接受者之間形成了多中心、對話式的良性互動。這種模式的建構可使科學傳播取得更佳的效果。
4.3新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效果與影響力的提升
新媒體的應用為科學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科學傳播的效果與接受力仍然需要多種因素的支持。首先,需要重視受眾的情況,時時以受眾的關注點和可接受性為依歸。其次,對于受眾群體要按照不同的標準做出一定的區分,并就傳播的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由于科學傳播的內容具有普世性,因此在內容選擇上要有世界眼光,不要局限于本國本地的小范圍。
5結束語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面對新情況,要著眼于解決新問題,并構建起一個科學傳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