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內容摘要:社會在發展,教育在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不僅要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變革,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的學習和運用能力不斷提高。
關鍵詞:提高 小學數學 教學
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真正做起來卻非易事。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愿意去學,并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研究和把握:
一.吃透教材,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盡量用生活情境和實例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去質疑、去探索、去解答,同時教師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和現實生活中的最佳落腳點,巧妙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熟練運用新知識去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使他們敢于探索,大膽創新,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當前教改所面臨的換湯不換藥的弊病。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我一走進教室就大聲說:“如果我們去北京旅游,去北京有幾條路線?哪條最近?哪種方法最省錢?”馬上同學們議論紛紛,“先到鄭州,再從鄭州去北京”;“先去商丘,再從商丘去北京”;“先去新鄭,再從新鄭坐飛機去北京”。我又問“哪條最近哪?”這下同學們啞然。我說:“同學們不知道也是正常的”,接下來拿出中國地圖掛在前面,“剛才同學們說出幾條路線,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哪條最近,但是這幾條路線都是多遠呢?下面我就教大家如何在地圖上計算出實際距離的方法,大家有沒有興趣學一下呢?”就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靈活運用教材,培養學生動手實踐
我們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只有通過動手實踐,才能使他們真正地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小學生年齡小,對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教具,讓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計算、去實際操作實踐。
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民主教學。課堂上,師生和諧互動,真實地展現自我是現實教學必要條件,師生、生生之間,協調、溝通達成共識,同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引導不同類型特長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優化組合、各展所長、互相啟發、互相促進,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賞識教學。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更想得到教師、家長的賞識,有時教師一個微笑就能使一個孩子激動半天,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決不是為了賞識而賞識,回避學生原則性的錯誤,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得到我們的認同,使他們感到被別人尊重的幸福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去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特別是學困生,并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
(三)情境教學。(1)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儀表。(2)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氛圍。(3)要語言精煉,切記繁瑣。(4)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5)數學教學要與各學科知識緊密結合,創設各種情境。
四.克服思維惰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做練習題往往依葫蘆畫瓢,不去領會解題方法的實質,這反映了學生思維上的惰性,要克服這種惰性,主要是克服學生思維上的表面性與絕對化,數學教學的特點之一是練習較多(包括口答與筆練),教師通過一連串有計劃的課堂提問,可以加快學生的思維節奏。
在知識講授上,教師盡量不要給學生立下很多規矩,應鼓勵學生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啟發學生多提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見解,這些看法或見解往往蘊藏著智慧的萌芽,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教師也應予以充分肯定。學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提出問題,發現矛盾,并為解決矛盾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往往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即使學生的思維走了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自己摸索出來的,教師一定要愛護這種探索精神,并積極予以引導。
五.開闊思維,擴大視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典型例題引導學生,開闊思路,誘導學生積極思維。
首先,在解題時不能滿足于一種解法,應鼓勵學生通過一題多解訓練學生由多渠道、多角度求解同題。
其次,巧用解題思路,改變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通過這種一法多用的變換和轉換,學生可以擴大視野,開闊思維,所學的方法能夠得到廣泛應用。
再次,捕捉有用信息,富于聯想,解題信息存在于條件和結論之中,要引導學生善于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系,在聯想中認真分析題意,積極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六.摒棄舊思路,大膽創新
舊的教學過程是滿堂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嚴重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要依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強化訓練,積極引導,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和探索,渴求與創新的興趣,這樣不僅提高了數學教學,而且還為學生成為新時代的開拓型建設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省蘭考縣儀封鄉呂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