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材施教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手段,在引入聲樂教學元素時,可以全面提升學生自身對于聲樂的理解。教師應該合理地做到因材施教,為青少年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習和訓練的聲樂學習環境。
關鍵詞:聲樂教學 高校 因材施教 應用
作為高校聲樂課堂的教育工作者,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教材,發揮好因材施教的優勢,針對如何讓學生學會和聲、唱歌、抒發情感、把握好每一場表演的節奏制訂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方案。只有合理地運用教學素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自身的情緒管理,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促進他們對聲樂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主要分析因材施教理念的內涵及高校聲樂教學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探究讓學生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的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豐富聲樂課堂內容
因材施教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教育理念,既是當前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在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因此教師要利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優勢,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豐富聲樂教學課堂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必須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聲樂訓練題材,培養他們日常訓練中就要養成良好歌唱習慣的意識。
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研究教學的策略。在他的思想教育下,當時已經有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許多學校和私塾將因材施教的理念應用于教育實踐當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制度如何改革,因材施教永遠是教育時代的主題。《論語·為政》中記載,“子游、子夏同問孝于孔子”,但孔子的答復卻不相同,公西華感到疑惑,于是問其原因。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加強因材施教的模式,優化聲樂課堂步驟
在引入因材施教實例的同時,教師要加強因材施教的模式,優化聲樂教學課堂步驟。在必要的時候要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對聲樂知識的掌握情況,發揮師生對話的優勢。比如師生在課堂上可以采用“接唱歌曲”的課堂活動形式,教師唱出上半句,由學生接下一句。這樣的師生對話不僅表現了孔子對于自己學生深入了解的教學理念,訓練了學生的唱歌基本功,而且還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學生,無論學生的學習基礎是怎樣的,都能使其殊途同歸,成為賢才或君子。這就是儒家“因材施教”的思想。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孔子“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偉大思想光芒依舊,教師要時常關注網絡上的教學形式和策略,把因材施教當作課堂上的一個核心主題。聲樂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優秀的教學題材和訓練模式才能培養學生的聲樂意識和能力。比如《梁祝》《荊軻刺秦王》《天仙配》等,這些都是傳統和經典的聲樂教學實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活動的時間來引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了解聲樂的發展歷史,逐漸走入聲樂、接觸聲樂、愛上聲樂、學好聲樂。
三、引入因材施教實例,提高聲樂課堂效率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在探究教學意義的過程中,也提出了“因材施教”對教育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給學生演示如何進行聲樂的歌唱,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呼吸在歌唱中是極為重要的。什么樣的曲調就要配合什么節奏的呼吸。此外,唱歌的“換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演唱活動,只有把這個過程做好了,才能讓學生找到唱歌的感覺。培養學生的聲樂感知力是個長久的過程,僅僅幾天是不可能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的。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理念,用教材來給學生訓練和鞏固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形成唱歌的意識和習慣。此外,在訓練時必須有“挺拔而放松”的感覺,才能體會到聲樂的特殊意義。
宋代的朱熹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總結了孔子對于“學以致用”的相關教育理論,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正如朱熹所說,“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從文學意義的角度來說,聲樂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行為藝術,而且現代教育下,教師應該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把各種聲樂教材運用到極致才能逐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也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多元性。
總而言之,高校是培養人才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地方。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調的內涵和藝術氣息。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效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最終提高聲樂教學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汪建中.高校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J].高校聲樂教學技巧,2014(05).
[2]周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和實施策略[J].中國新歌聲,2015(08).
[3]和蔡嘉.關于聲樂教學的幾點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04).
(作者簡介:崔兵,男,碩士研究生,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和合唱指揮)(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