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會計準則的發布,我國企業的會計正在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這將有利于我國現代化企業內部財務體系的完善。企業的會計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本文認為必須要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才能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另外,新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加強協調兩者,以達到適度分離、高度融合的目標。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收入確認 稅法協調
作者簡介:范夢婷,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與資本市場、稅務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55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為了保障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始終堅持著以市場化為導向、多元化發展的戰略。企業經營項目的多樣化,必然使得企業收入來源也多樣化,隨著企業收入的多樣化,收入確認工作也變得更加復雜,使得收入確認問題成了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隨著新會計準則的發布,對企業收入確認問題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許多財務會計人員對收入確認這一問題認識還不夠深。必然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收入確認的概述
收入確認實際上指的就是某一項收入什么時間到的賬。收入確認要解決的主要有兩大問題就是計量和定時,計量是收入列入相應的會計類目以及所采取的計算方法,而定時指的是某項收入計入賬本的時間。收入確認主要是以勞務收入和銷售收入為主。目前一般現代化企業所有者會特別關注企業的收入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分開的,針對收入的確認問題,繼而產生了權責發生制 。在會計的實踐工作過程中,收入的確認是一項繁雜的問題,相關規定指出,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收入企業向顧客銷售產品、提供勞動和服務所獲得的收入,這種經營收入又等同于所銷售的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全部價值,另外,代收的款項不能包含在內。收入主要就是增加企業的資產、減少企業負債,是企業利潤最直接的來源。有些收入入賬的時間較長,有跨月、跨季甚至跨年的,這就涉及到不同時間跨度之間利潤分配的問題。另外,有些企業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虛構利潤,最常見的就是虛開發票,通過此類方式進行利潤操作。還有一種就是提前確認收入,將不確定收入作為收入確認、完工率的不正當使用。提前予以確認。
二、收入確認的實際應用
新會計準則中規定商品銷售和勞務提供收入確認的同時,還考慮到了各項有關金融事務的非凡性,又對這些事物的確認原則單獨做了規定,使之與之前的相比更加注重實質而非形式,也就是說收入確認的條件是商品所有權等實質性條件發生轉移。《新會計準則收入確認》把收入定義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得,這樣,會計人員就能夠從這兩個方面來確認收入。收入確認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現有的會計準則規定收入確認中收入要符合收入的定義,并且可以計量;二是要確保該收入已經實現;三是商品所有權實質上已經轉移。如此嚴格的收入確認條件,交易發生所產生的資金是否納入收入確認,需要專業會計人員進行準確判定,并進行相應的記錄并做好報表。不同的國家會計準則也有一定的差異,由于傳統文化的不同、經濟發展力不同、實際國情不同以及國家會計準則的不同,導致某些國際貿易的收入確認上出現諸多問題。
三、收入確認的改善策略
(一)加強監督和執法
收入確認是企業操縱利潤所用的最基本的手段,同時也是會計工作中最為復雜的一項環節,要保證收入確認準確無誤,就要完善監管體系建設,加強監督,我國現行的會計法規對監督的具體內容和具體監管措施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政府部門有權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檢查企業或單位的會計行為和會計資料。政府的相關部門要據此嚴格進行執法監督,同時還要積極宣傳社會監管的重要性,調動社會監督力量,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力量監督作用 。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企業的收入確認和企業的整體利潤以及納稅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會計法規和制度的可操性的影響,由此進一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要不斷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繼而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合理性,依據法律進行有效監督和嚴格執法。因此,企業在進行收入確認的這一工作過程中,要先將不能實現和還未實現的債權和交易列入壞賬損失,避免收入結果虛高。
(三)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監管
一個企業高管的態度和他們對企業內部會計事務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管理者應該充分意識到企業規模越大,會計監管就越為重要 ,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過程中,注重企業內部監管,保證企業所有人員都能認真執行各種規章制度,才能夠確保自己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因此,企業自身應該充分重視收入確認這一工作,加強內部會計監督和管理工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符合自己發展需求的監管體系。實際的運行過程中,許多企業內部監督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會計人員由于害怕遭到企業報復,對企業的某些違法亂紀行為只能選擇忽視,使得制度流于形式。會計人員在開展會計監督過程中,有責任和義務根據法律法規,維護本單位各方面的利益;也有責任通過監督和控制,協助檢查執行情況,揭示問題所在,及時糾正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做法,并提出改進意見,保證各項制度的實施。會計人員對經濟業務必須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作出正確判斷,并據此作出恰當處理,在會計監督工作中切實保護合法經濟利益。
(四)加強會計人員職業培訓
會計人員是企業收入確認的主要操作者,收入確認這一復雜的過程需要會計人員擁有良好的會計專業知識,所以要切實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提升會計人員水平。企業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培訓會計人員,讓其學習《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工作中按照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形成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良好風尚,引導會計人員樹立起職業尊嚴感和榮譽感。會計工作的性質本身含有道德價值,企業要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感,將會計工作的目的作為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引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以及責任感。既提升專業知識技能,又能達到準確確認收入的目的。
四、新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
(一)新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的原則
1.遵循系統性原則。目前、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與稅收法律法規就會計核心素養和日常收入管理的兩大方面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異,既有原則差異,也有業務處理方式差異,如果只是就差異部分進行協調,難免會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協調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收法律法規,就要系統的、綜合的考慮會計與相關稅收法律法規各自的特點和共同點,科學合理地制定協調思路和方法,避免出現強制協調或隨意協調,保證提升協調效果 。
2.遵循實際性原則。遵循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協調的實際性原則,就要立足我國實際綜合情況,結合政治、經濟和法律加強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協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完善自我,但是仍然還處在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較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夠完善,發展力也不均衡,資本市場規模較小、資本市場結構不夠完善等等,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市場的有效性。因此,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程度和基本實際國情等各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國家,所以在借鑒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模式的過程中,要立足本國實際國情,放眼未來,使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
3.統籌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效率與公平是斜體掃會計準則與相關法規必須遵循的原則,加強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的過程中注重效率與公平的原則,首先要立足于二者之間的差異,加強會計稅法與相關法規的額差異的協調,要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通過縮小差異來實現協調目的。其次,協調方案要具備基本的可行性,不能只有純理論,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相關稅收法律法規,都要具備高度的可行性,只有提高可行性和執行力,才能提升相關的協調效果。另外,會計準則與縣關稅法協調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成本效益,準確把握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的方向,適度協調。既要注重會計對日常稅收征管的作用,也不能忽視會計信息質量。
(二)新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協調的方案
1.加強制度方面的協調。從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來看,不論是會計準則還是稅法法規,都有大量的規范性文件,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中,這些規范性文件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要看到這些文件的繁多散亂、質量較低的問題,還有不同時期的文件和不同部門的文件交叉存在,與會計準則相比,稅收法規領域的文件更多,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協調,往往被這些規范性文件制約。所以,應當積極整理這些文件,及時解決這些文件繁多散亂、交叉存在的問題,以免對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協調造成影響 。另外,與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不論是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還是稅收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是由政府在管理和制定,只是會計準則由國家財政部門制定,而相關稅法屬國家稅務總局負責,另外國家財政部門還要兼顧制定部分稅收政策。因此,要加強聯系,溝通會和完善協調機制,實現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協調,從而實現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的適度分離、高度融合的共存模式。
2.加強業務處理方面的協調。加強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在業務處理層面上的協調,應從二者的確認計量方法以及價值界定等方面進行協調。在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適當減少會計方法的自由選擇空間,因為過度的可自由選擇,會導致會計選擇與稅收差異的擴大,還會降低會計信息質量。另外,要立足稅法,積極主動的加強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協調。利用稅法特有的法律性質,從稅法的角度出發主動加強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協調,會取得較高的協調效率。稅法要充分發揮對會計信息的監管作用,規范會計制度建設,從稅法角度進行規定和完善一些業務盲區。進而推動會計準則和相關稅法不斷完善。
3.簡化稅收征管。稅收征管雖然在隨著 稅制的不斷完善而改革和完善,但是基于目前的稅收征管方式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已經不符合應當前的經濟發展要求。要使其不斷完善首先要設計合理的申報制度,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模式是以納稅人自主申報為基礎,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申報制度和申報內容還比較繁瑣,不同稅種之間銜接不夠等問題,極大制約著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之間在業務處理方式差異方面的協調。其次,目前我國實行的稅收征管制度還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因為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的強行帶動下,使得稅收征管過程中出現大量臨時征管措施,缺乏科學和法律依據,也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因此,應該積極推進現代化稅收征管進程,簡化稅收征管程序,規范執行稅收征管,完善稅收制度,以提高征管效率 。
五、結語
從上文可知,新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加強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之間的協調,能夠促使我國財務會計水平提高,繼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穩定發展,所以應當充分從我國的基本實際國情出發積極協調和完善會計準則與相關稅法。
注釋:
王繁榮.淺談會計與稅法如何協調處理.中國集體經濟.2018(7).145-146.
滕珊珊.淺談新會計準則收入的確認與相關稅法的協調.納稅.2018(5).96.
李剛.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對收入確認中存在的差異分析.財會學習.2016(1).139.
陸美辰.基于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稅會差異及協調的研究.江蘇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