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鋈娟
[摘 要]小學是學生掌握基礎技能、完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師應在素質教育理念和創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學活動,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練習活動,通過實踐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感知作文教學的實際樂趣。學生能夠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積極思考中取得學科成績的明顯進步,這將重新開創語文課堂教學的全新格局,也將揭開當代素質教育的一個嶄新篇章。本文站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進行了重新思考。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是學生鍛煉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的最佳途徑。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被動的參與活動,課堂活躍度不足,寫作興趣普遍不高。教師一味地組織課堂活動,要求學生盲目完成寫作任務,學生的寫作思路十分局限,主動探究積極性逐漸喪失。這就導致了語文作文教學質量越來越低,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如何啟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為學生開拓出更為廣闊的進步空間,指導學生掌握多種寫作技巧,養成良好寫作習慣,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這是語文教師們值得深思的關鍵問題。
一、發揮引導作用,提高構思能力
小學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喜歡參與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具備突破自我的勇氣與決心。但是實際的學習經驗不足,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遇到抽象、復雜問題會表現的十分迷茫,寫作時還會出現思維局限等情況。鑒于此,語文教師就要及時發揮引導作用,通過一些優秀范文的引入,煥發課堂新的生機,幫助小學生重新構建認知模型,教授他們常用的寫作技巧、構思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自學熱情,促使其優質完成學習任務,走上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例如,進行“寫景”作文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提供與“寫景”相關的優秀范文,如“春天的色彩”、“香山紅葉”、“海濱之夜”,并鼓勵學生對其進行閱讀,挖掘文章的結構、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記錄文章的點睛之筆等,對寫得好的學生要給予及時表揚,對寫的不理想的學生也要給予相應地引導和鼓勵。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提供一篇美文,讓學生對其進行評價,教師給予相應的點撥和引導,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作文構思能力。
二、激發創作動機,刺激學生想寫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欲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愿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后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說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三、積累寫作素材,夯實表達基礎
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過程,只有積累一定的素材,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才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準確表達出來,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生活閱歷還不豐富,對于生活的體驗還不深刻,因此就需要通過閱讀、通過積累來夯實自己的寫作基礎。但是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進行素材使用的時候,要學會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融入到其中,不能全部進行照搬,要學會創新,注重自己情感和思維的表達。比如,讓學生以《未來的世界》為題進行寫作,要寫好這個題目,就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知識積累,了解相關方面的書籍和視頻,在觀看過程中學生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才能夠產生出更多奇妙的想法。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的資料,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喜歡上素材積累的過程,能夠主動進行素材積累。這樣學生在以后進行寫作的時候都能夠有話可講,從而快速提升作文寫作能力。
四、豐富生活經驗,提升寫作水平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學生能從周圍的世界中去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美的所在,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與體驗。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我校一方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郊游,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審視社會的種種現象,體察各行各業實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多一份心思、多一雙眼睛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捕捉到別人不注意的細節。記得有一次組織學生出去參觀,由于我校地處城市交通要道,堵車是家常便飯,這天也真不湊巧,我們的計劃不得不取消。學生們個個都垂頭喪氣,滿腹牢騷。回到教室,老師找準了時機:“同學們,今天我和你們一樣都很失望,畢竟這次活動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啊!就因為門口的‘長龍我們不得不推遲活動,你們有沒有想過,誰能保證明天不再出現這種狀況呢?我們能做點什么呢?”學生的積極性又一次被調動起來,大家熱烈的討論著。接著教師就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內容形式不限,看誰的文章有說服力,有號召力。幾天后,學生的習作讓我們大開眼界:《母校的大門》《車的自述》《交通警察》《假如我是市長》《車笛長鳴》《等待》《路》《萬里長城何時倒》……看看這些命題,我們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那敏銳的眼光、純真的情感。“有感而發,隨機而作!”學生參與了生活,體驗了生活,在教師的點撥下,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寫作成為了學生的生活需要,“無米”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五、結語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不斷開拓和挖掘學生思維,注重學生在作文技巧上的培養,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的寫作訓練,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寫作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春玲.新形勢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7(29)70-71.
[2]王秀麗.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學周刊,2016(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