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壯豪
[摘 要]將生活現象物理模型化是指初中物理教學中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密切關系,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本文基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著眼于理論,探討了生活現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得出結論:教學回歸生活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生活現象;初中物理教學;應用
一、在初中物理教學應用生活現象的理論基礎
1.教學和生活密切相關
俗話說:藝術來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在教學方面,如此也是,它植根于生活,同時也是生活的精髓。因此,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不可分隔。生活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現實生活,人們每天生活在具體的生活中;其次,精神生活,就是人們思想和文化的生活。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將生活現象運用到教學中需要同時關注學生兩個方面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建立自我自信,然后深入獲取物理知識并提高他們的物理能力。
2.杜威的教育理念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教育就是生活。他說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的改善生活質量,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校園是一個社會的一個縮影。俗話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教育應該伴隨著人們不斷的成長。即便學生離開校園,那么教育也不應該停止。
二、生活現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將生活現象引進課程講解中
物理與其他學科相比,其知識更加抽象和深奧,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吃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學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與生活現象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在遇到困難時,也要保持研究問題的積極性。比如教師教學“光的反射”時,在學生了解一定的原理之后,由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如果我們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是有光亮的地方是水,還是黑暗的地方是水?城市的光污染主要是怎么回事呢?地球能反射光嗎?如果地球不能反射光,請你猜想地球會怎么樣?光的反射是一種光學現象,指光在傳播到不同物質時,在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當學生讀這個概念的時候,可能認為這部分的內容很簡單,但是當真正聯系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的時候,又會認為很難理解。比如對于問題有光亮的地方是水,還是黑暗的地方是水?往往學生對于這個問題會根據自己的想象直接選擇光亮的地方或者黑暗的地方,其實在這個問題中,學生還應該考慮到月光光線的方向,以及水面是鏡面反射而路面是漫反射,只有當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才能全面回答問題,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2.用生活問題構建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物理學科屬于科學范疇。對于科學探究,有基本的步驟,即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內容,進行實驗,記錄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和反思等等。其中問題的提出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運用生活現象設定問題有利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大膽猜測,并通過實驗進行論證,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例如,在解釋牛頓第一定律的部分時,你可以問這個問題:在踢足球時,踢一腳,足球就會運動,當腳停止對球施力時,為什么球還會繼續運動一段時間?過一段時間后球為什么就會自動停止?是什么力讓球滾動的速度越來越慢呢?通過系列問題的設置,讓他們進行大膽猜想,深入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3.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首先,組織和開展將物理知識融入生活中的活動。例如:如何拾取散落在地面上的釘子,如何使用開瓶器打開瓶蓋更省力。這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而且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物理的價值并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而這樣的應用應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力求體現開放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不同學生在物理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力求體現現實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物理的價值,使學生經歷“學習物理有意思—想參與—積極參與—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一個情感歷程,較好地落實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本地可用的資源進行探索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深刻感受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我們周圍的許多事物都是重要的實驗資源。事實上,許多便宜的日常用品在訓練動手能力方面不比實驗室儀器要差。使用它們進行實驗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讓學生以各種形式感受物理、體驗物理。而且利用身邊材料呈現物理現象更容易引起學生直覺的集中,引發認知的興趣和欲望,這些物理實驗蘊含的豐富創新思路、無不潛移默化地啟迪著學生,比如利用注射器、礦泉水瓶、廢舊的鐵粉等可以完成許多有趣的小實驗,這些實驗各自不同地表現出“改變”、“放大”、“借用”、“替代”等創新技巧,對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最后,讓實驗回歸自然,回歸社會,振興實驗,提高實驗的實用性。陶行知先生說過:“自有人類以來,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因此,無論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確定,學生都應該能夠保持對自然的熱愛,能夠欣賞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增強他們與自然的親密感,并且深化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讓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
三、結語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現象為主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利用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良好的物理教學,實現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任苗: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2011年06期.
[2]關英超.生活實例引入初中物理教學中[J].基礎教育研究,2009(01):41-43.
[3]張丙新:引入生活化情境,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3年04期.
[4]施順旺.聯系生活實際物理現象,深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劍南文苑,2012(1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