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劉秀秀
[摘 要]小學生的年齡還非常幼小,認知能力較差,對外界事物還沒有科學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并且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更能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實現品質的修養和提高。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生活化教學的運用,通過整合教材知識,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強化感性體驗,同時要注重德育環境的構建,從而讓理論教學回歸生活,提升教學效果。本文主要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將原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內涵 加深,正式更名為“品德與社會”,可見相關教育專家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進行引導,塑造他們良好的品德,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途徑之一,也是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基本方法。
一、深入把握和整合教材,在改變中實現創新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應該更加注重教學的開放性,要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利用學生的經驗獲取體驗和感悟,重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養。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依據,但教師要結合自己學校、學生和環境等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對教材適當補充、改編等,以適合教師和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上成功的案例進行創意性改變,在作相應調整時,一定先要研究教材,不能偏離教學目標,讓“改變”變得更優秀、更突出。比如在“做個聰明的消費者”一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怎樣科學選購商品,逐步掌握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另外,還可以補充一些“消費者協會”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3.15國際消費權益日”的內涵和意義,使學生能指導作為消費者應該得到的權益,要做個理性的消費者。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讓教學貼近生活
課堂活動的主題要圍繞生活展開,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讓學生通過思考、努力、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周圍尋找素材,以平等的眼光感受社會,樹立適合學生發展的社會觀。比如在“購物場所我知道”一課,可以設置模擬超市購物的環節,讓學生扮演超市的經理、售貨員和顧客。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歷演示,表演得有聲有色,售貨員和顧客溝通,商品的質量,售貨員對顧客的態度,矛盾的產生,直至超市經理出面調解,學生都表現得非常到位。在這次購物經歷中,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選擇貨物,用自己的經驗查看貨物質量,特別是最終超市經理的調解,都是小朋友的臨時發揮。通過開展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對于社會生活有了更多的接觸,課本知識實現了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更好地受到了思想教育,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升。
三、組織開展調查觀察,讓課堂回歸生活
學生只有在親身體驗和感悟中,才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獲。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主題活動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組織一定的活動,要與生活直接相連,讓學生進入這樣的情境,并能夠從自己的角色中受到啟發,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比如在“伸出愛的手”一課中,就可以開展一個“你想為殘疾人做什么”的活動。先讓學生到大街上看一看,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殘疾人,調查他們的生活情況,組織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對自己的所見、所看、所聞、所想進行反思。學生以親身感觸,了解殘疾人的諸多不便,他們更需要社會的肯定和尊重,比如有位學生的總結中就表現了內心的善良:“叔叔從一生下來就看不到光明,但他仍然憑著堅強的毅力,在努力生活著,我要在今后的日子里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更要學習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無疑,學生的這種認識是真實的,有感而發的,深入體會到了德育的內涵。
四、強化感性體驗,領悟德育的魅力
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是感性的,很少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在教學中,要能夠從學生感性的體驗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德育的魅力,從而能夠理性對待社會、對待生活。小學生的思想處于空白區,對是非好壞的分辨能力有限,教師就要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幫助學生清楚認識社會,并且在認識社會的同時,在思想上能夠有所提高,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比如在“我的祖國多遼闊”一課,出示中國地圖,觀察像什么?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都說祖國像一只雄雞,東北像雞頭,西部像雞尾,海南和臺灣像雞腳。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家鄉,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認識了中國的各個省、市,利用圖片給學生展示了不同城市的代表性美景,講述了“我國從南到北的氣候變化”“東北還是白雪皚皚,而在海南卻已是海灘嬉戲的夏日。”通過這樣的變化讓學生體會了我國幅員遼闊,秀麗山川。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并立志保護好家園,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五、學校、家庭、社會聯合,創建德育環境
培養學生的道德需要開展社會活動,新課標也要求思想品德教學要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還要同家庭教育聯合起來,實現三位一體,創建良好的德育環境,促進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不斷發展進步。父母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參照;同樣教師也要言傳身教,把教學引入到生活中去;社會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的生活中充滿著德育元素,潛移默化地受到積極的影響。
六、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也要及時革新教學觀念,注重開展生活化教學,結合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挖掘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思考,用對比、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引發他們對自己行為和思想的思考,糾正不良習慣,塑造良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趙藝玲 . 巧引生活之水潤澤學生心田:小學思品生活化教學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8):88-90.
[2]孫曉靜 . 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抓好小學思品教學[J].學周刊,2016(21):127-128.
[3]朱衛東 . 回歸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效[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7(02):55-56.
[4]張曉瑞 .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化的有效融合[J].求知導刊,2017(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