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儲亮 闕海燕
摘要 結合海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領導、強化保障、強化管理、多措并舉等針對性建議,以期為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實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問題;建議;江蘇海安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37-03
近年來,海安縣在抓好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供給的同時,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精神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加強監管體系、監管能力、標準化生產、監督管理等工作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縣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連續4年獲江蘇省績效考核評價一等獎;2017年初,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通過驗收,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定向好。本文對海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工作建議,對進一步推進海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
1 工作現狀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1.1.1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鎮級機構。2012年縣編委批復海安縣10個鎮全部在農業服務中心增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所牌子。
1.1.2 配備崗位人員。各鎮農業服務中心明確1名負責人分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落實了監管員。全縣配有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10人,其中,兼職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人員4人,2015年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不斷向村級延伸,配有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210名。
1.1.3 落實責任制度。每年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明確全年工作思路、目標舉措。按屬地管理原則,落實全縣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責任,縣政府與10個區鎮,農委與內部22個科、室、站、校及各鎮農業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所簽訂了監管工作責任書,各鎮與區域內“三品”企業、規模養殖戶、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點)等簽訂承諾書、責任書,明確企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2013年建立并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預案”“投訴舉報”“宣傳培訓”“巡查檢查”等相關制度,2014年各鎮工作制度、檢測流程及“一屏、二圖、三表、四責”制度全部上墻。制作印發了《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記實手冊》《村級協管員工作手冊》等推進鎮監管工作的開展。
1.1.4 強化考核督查。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列入縣、鎮、村績效考核范圍,健全監管網絡,縣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對農委和各鎮政府的農業、農村工作考核,農委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對各部門、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考核,并開展工作績效評價[2]。2015年海安縣農委出臺了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監管員)管理辦法,建立報酬補貼機制、實行效能考核?!叭ㄒ豢己恕保ǘ▽ο蟆⒍ㄈ藛T、定任務、年終考核)的監管模式全面推行。每年對上年鎮級考核獎勵、村級協管員考核補助進行兌現。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不斷提升
1.2.1 加強監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結合2012年鄉鎮五有農業服務中心建設、2013年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鎮建設、2014—2015年省級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工程等項目建設,為各鄉鎮添置監管、檢測工作的設施與設備。目前,全縣10個鄉鎮均建立了單獨的檢測室,有檢測操作臺,配備了農藥殘留速測儀2~3臺以及試劑、冰箱、空調,以便于開展速測工作;辦公室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設備,配有監管交通工具1輛。
1.2.2 實行移動監管電子信息化管理。2013年建設了海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系統,初步實現監管、監測信息化。2015年實施移動監管在農產品監管上的運用,實現日常監管巡查、檢驗檢測、宣傳培訓等信息數據實時聯網,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無縫對接。2016年對全縣87家種養企業(基地)進行全面建檔,普遍開展檢查、巡查并及時上傳至監管平臺,2017年推動種養殖大戶、散戶納入網格化監管,各區鎮調查、更新、建立了監管對象電子名錄,鎮級監管對象122家,其中三品企業89家、規模種植戶33戶;村級監管對象510戶;農資經營點科豐430家、惠民168家、個人88家;收儲運營銷經紀人蔬菜60家、稻谷183家。各區、鎮監管平臺上傳更新了監管對象共計122家;2017年平均檢查每家企業3次,出動檢查人員910人次,全年監管巡查檢查率達100%,檢測蔬菜產品樣5 468個,累計宣傳培訓64次,各類信息實時上傳監管平臺。
1.2.3 加強相關人員業務能力培訓。組織縣、鎮監管、檢測人員及企業內檢員參加部、省、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管、“三品”認證、質量檢測等業務培訓,2017年聯合食安委首次在大公鎮舉行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演練活動,全面提升縣、鎮、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監管監測及內控等業務能力。
1.3 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1.3.1 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海安縣優質農產品認證穩步發展,且產品涉及領域不斷擴大。近5年來,支持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品牌認證,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F擁有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249個、綠色食品14個、有機食品4個,累計有效“三品”達267個,種植業“三品”認證占食用農產品的55%,達到了江蘇省農業基本現代化進程指標。
1.3.2 開展標準化示范區、示范企業(基地)建設。各專業站加強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目前,由有關部門批準發布建有國家級蔬菜水果標準園2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個、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13個。2012年率先在南通市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3.39萬hm2。近幾年開展建立了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設項目11家、南通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質量控制試點項目13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鎮3家,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整體得到提高。
1.3.3 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及誠信建設。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增強質量安全自律意識,在“三品”企業開展質量追溯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2014年至今建有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示范企業23家,示范企業建立了追溯管理體系,通過加入省統一信息平臺“放心吃”網站,增加企業產品的透明度,強化了包裝標識、標簽、二維碼印制的管理。2017年制定印發了海安縣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工作實施意見,推進落實企業(合作社)開展以產地證明或質量合格證明為標志、以包裝標識為載體的產地準出管理,努力實現食用農產品全程可追溯。2015—2016年建有省級創牌立信企業3家,2017年組織開展了縣級創牌立信活動,認定縣級農產品質量“創牌立信”示范單位30家,并按一、二、三等獎等次分別給予了獎補。通過評比活動,培育、提升了企業(基地)誠信意識,積極營造了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環境。
1.3.4 加大標準化宣傳和推廣力度。采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送科技下鄉、科普宣傳、媒體宣傳、技術咨詢、現場指導等多種辦法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培訓,普及無公害種植、養殖技術規范。在農資經營門店和公共要道制作張貼禁限用農藥公告,向公眾發放農產品質量法律法規、明白紙等技術資料。制作印發了《農產品生產記錄》《產地證明》等進一步規范企業生產行為。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1.4.1 加強日常農產品生產過程監管。縣、鎮2級開展“三品”企業、組織種植類綜合性檢查,檢查產地環境狀況、臺賬記錄、農業投入品使用、標準化執行、包裝標識等情況,監督檢查每年縣級不少于3次、鎮級不少于12次,進一步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畜禽養殖由動物衛生監督所、畜禽屠宰科實行縣級監督抽查、鎮級 “一對一”監管,嚴格規范動物防疫條件、生鮮乳與飼料生產、動物診療、獸藥生產經營許可、飼養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及現場確認等工作。
1.4.2 組織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每年制訂專項整治方案,由各職能部門開展職責范圍內假劣農資、高毒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菌素、生豬屠宰、水產品及農業“三品”等專項整治活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1.4.3 加強日常農產品監測。農委從2003年開始實施蔬菜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逐年提高并趨于穩定,每年制定蔬菜農藥殘留狀況例行監測方案,海安縣綜合檢測中心(原縣農檢中心)按照監測方案,定點、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區鎮開展蔬菜農藥殘留定性速測。近3年省級農業“三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100%,省級蔬菜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平均合格率達98%以上,畜禽產品、生鮮乳違禁物殘留例行監測合格率達100%。海安縣本級蔬菜農殘檢測合格率由2003年的94.9%(定性檢測)提高到2012年的99.2%(定性檢測)、98.8%(定量檢測),2017年至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
2 存在的問題
盡管海安縣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與日俱增,具體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2.1 監管合力尚未形成
一是監管職能不夠清晰。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要經過農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種植養殖、收割屠宰、儲藏運輸、保鮮包裝、批發零售等儲多復雜環節,農產品生產經營鏈條長、管理部門多而散,監管環節和責任難以分清,存在監管缺位和多頭監管現象。二是工作考核力度不大。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只占6%的農業現代化考核份額,與其重要性不相匹配。
2.2 監管體系較為薄弱
2.2.1 監管力量不足。2011年在海安縣農委設立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科(掛“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科”牌子),主要負責組織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組織“三品”認證和監管、指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2012年各鎮在農業服務中心增掛監管服務所牌子,縣、鎮監管機構及監管人員均為兼職設置,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人員編制都掛在其他專業站,無專門編制,監管人員疲于應付各項事務性工作,難以有效履行監管職能。鎮級監管人員為農技站技術推廣人員兼職,一員多崗多責現象嚴重,鎮級監管人員平均分工崗位4.1個,加上中心工作繁重多雜,工作精力不足;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大多由村干部兼職;監管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與監管任務、責任不相適應。
2.2.2 工作經費沒有剛性預算。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每年僅4.5萬元,且多年沒有增長,有的甚至或被削減。執法裝備水平低,縣級種植業、養殖業無專用監管車輛,難以滿足形勢發展和任務需要。鄉鎮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日常工作經費,且大多未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項經費納入鎮級財政預算,納入的大部分經費也有名無實,影響和制約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開展。
2.3 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
2.3.1 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人員不足。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2015年11月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被合并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原先從事農產品檢測工作的4人中,現只有2人從事此項工作,各級下達任務數與人員數嚴重不符,且缺乏主動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的意識,2017年農產品檢測工作在縣農委的努力協調下勉強開展。
2.3.2 監管盲點及難點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約束主體是廣大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面對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小規模生產、收儲運環節等監管盲點及難點,監管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如何提高生產水平和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約手段。
2.4 質量安全意識薄弱
農業生產企業、農資經營者和農民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自律意識和自覺性仍不高,使用或銷售限用農藥、農藥超量使用、用藥安全間隔期不足等現象仍然存在。對“三品”認證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意識仍較薄弱。產地準出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實,企業(基地)缺乏自覺出具產地證明的意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運行需要一定成本、資金投入,對于企業(基地)較難持久應用。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未能生效,影響產品質量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3]。
3 建議
為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強領導,形成監管合力
3.1.1 加強組織領導??h政府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建立由縣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全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建立健全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和例會制度,定期研究部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及時發現并切實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合力推進監管工作。
3.1.2 加強政策及考核引導??h政府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監管工作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和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內容,進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引導基層重視和加強該項工作,切實增強監管工作合力。
3.2 強化保障,完善監管體系
3.2.1 在資金投入上有突破。縣財政必須足額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并適當安排鎮、村監管工作補助經費;鎮級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并安排專項監管工作經費,為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資金保障。監管經費根據財政收入增加,并要逐年加大投入。
3.2.2 在監管隊伍建設上有成效。將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單獨設置專職監管,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編制;鎮級也要單獨設置監管機構,分產業配備專職專業監管人員。
3.3 強化管理,增強可操作性
一是協調做好檢測工作??h政府要協調、確保全縣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為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開展提供技術手段,為政府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提供參考。二是研究制訂有關制度、地方性規范文件,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可操作性。
3.4 多措并舉,提升監管實效
3.4.1 加強宣傳。縣政府要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良好氛圍。全面落實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追溯管理等建設的扶持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投資“三品”“追溯示范基地”等建設,不斷提高海安縣“三品”基地的占比和質量,切實提升海安縣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健全市場準入機制,設置市場準入門檻,發揮倒逼作用,進一步落實好產地準出制度[4]。
3.4.2 加大執法整治。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執法體系建設,經常性地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等行為,切實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監管督查,進一步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行為。
4 參考文獻
[1] 牟少飛.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后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幾點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6):10-12.
[2] 智紅濤.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2):18-21.
[3] 趙玲麗.新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成效及存在問題與建議[J].種業導刊,2014(3):30.
[4] 耿瑜,熊明民.對我國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思考[J].農業質量標準,2007(增刊1):66-68.